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卫红连忙拦住:“姑母,筛出来了三个地方,咱得赶紧帮容蓁选一下,我还得回去上班呢。”

李姑母:“那你先──”

“打住,不行,”李卫红斗志昂扬:“红军长征两万五,我不能倒在最后一步!”

李姑母遗憾地砸吧砸吧嘴,看向容蓁的笔记,这三个地方实在不好选呐。

辽省鞍市的千山公社和长青公社,离县城近,生活便利,工分值钱,吉省清河公社是第一次接收杭市知青,听说很不错。

“您看这里行不行?”叶容蓁指着笔记中记录最少的地方,“您说这里有推荐过几位知青上工农兵大学,想来大队做主的人会比较开明,万一我扛不住,也能请假休息几天。”

经过李姑母的讲解,叶容蓁对知青下乡还算了解。

目前为止,知识青年参与上山下乡运动的人数已经超过一千万,但清河公社只接收过三批知青,显然不是上面没安排,而是这里拒绝了。

在这个时期敢拒接知青并且成功的大队是极少数,主事人有能力也有想法,肯定能接受自己的小特殊,比如──不上工。

这是她没想办法留城的原因之一,短期尝鲜还好,她不想一直工作。

叶容蓁不怕这里是贼窝,不说下乡时她的武力值会提升到什么程度,这里接收知青的时间点就很微妙。

1965年、1968年、1970年。

1965年暴风雨刚起,敏锐的人已经有所准备,1968年大规模上山下乡,无法抵挡,1970年工农兵大学开始招生,方式是推荐选拔。

清河大队只在这三年接收过插队知青,看起来上面有人,消息很灵通的样子。

李姑母不知道她的观点,以为她是不想和知道容家的人去一个地方。

相比另外两地,这里只接收两个杭市知青,离其他有杭市知青的地方最近也隔着一个公社,不会打破她的平静。

问题是另一个由警卫员带着报名的人……

李姑母打量了一下容蓁,见她背脊挺直,又不缺钱财,绝对不会因为人的身份家世就倒追人,本身长得清丽绝俗,不至于看到脸就忘了北。

而那个人和军区关系匪浅,不会觊觎出过烈士、有现役军人的容家,双方都比较安全,顿时放心了:“这里确实是个好地方,再没比这儿更合适的了。”

两人心思各异,相视一笑,奇妙地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