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农学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很多人对此展开研究,也涌现出相当多的优秀农学家。
从春秋时期的许行,到西汉时期的泛胜之,再到北魏时期的贾思勰,都是很有名的人物。
两宋之交,也有一大批杰出的农学人才,活跃在天南地北,指导老百姓种地。
邓载的父亲邓御夫,便是个中翘楚。
邓御夫颇有隐士之风,不愿出仕,反而愿与农桑为伍。
晚年时,邓御夫将自身数十年的农学经验,撰成《农历》一百二十卷,传于后世。
邓氏家族久居济州,此次梁山大办学宫,晁迪便向推举了子承父业的邓载。
邓老弟,赶紧过来吧,梁山的经费充足,正好拿来搞研究。
而邓载对梁山的观感,其实是不错的。
他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对于梁山的土地政策,非常熟悉,也很拥护。
现在又有经费支持,又有熟人举荐,就赶紧跑过来了。
……
相较于有家学传承的邓载,薛稷属于野路子出身。
他家境贫寒,种地是他的本职工作。
很小很小的时候,薛稷就跟着父母,在土里刨食了。
也不知什么原因,他种的庄稼,总是比邻居们好上一大截,大家伙儿羡慕不已。
这就是天赋,普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拥有的东西。
靠着种地的绝活儿,薛稷家里的情况渐渐改善。
还有些地主专门把他请去,指导种田事宜。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薛稷可能也就是个种田小能手。
命运在他二十三岁那年发生了转折,有个神秘老人偶然间瞧上了他的天赋,动了收徒之念,之后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指点。
从此以后,薛稷对农学一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再满足于当一个出色的农民,而是想着书立说,将自己种田的经验传承下去。
这也是薛稷的神秘师傅,对徒弟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问题是,着书立说是需要经费的,出身贫寒的薛稷,没有这个资本。
梁山开设学宫的消息传来,薛稷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
……
邓载和薛稷的加盟,令农学这个有些落寞的学派,重新焕发生机。
他们合作整理的农业小册子,很快就为梁山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贡献。
至于大部头的农学典籍,恐怕还得花些时间整理。
掌管梁山农业局的铁扇子宋清,听到这两位超级人才加盟,便不远千里,从南方赶来,向二人登门求教,共同交流农业经验。
一番印证下来,双方都有很大的收获。
尤其听说梁山在南方山区尝试营造梯田的行动,邓载和薛稷大加赞叹。
薛稷道:“也不知老师眼下在什么地方,他要是知道了这个消息,肯定会十分高兴!”
宋清来了精神:“薛博士,您的师傅,想必也是位农学大师吧!”
薛稷挠挠头:“我师傅确实挺厉害的。”
邓载笑道:“何止是厉害,简直是厉害的没边儿了!”
宋清惊讶道:“竟有如此神人,姓甚名谁,能否请来梁山?”
薛稷答道:“我师傅姓陈,单名一个旉字,他走南闯北,居无定所。听朋友讲,师傅这几年在苏州一带活动,专门研究水稻种植。宋头领如果有意,可派人前去寻访。”
宋清把这事儿记了下来,派出专门人马,在南方搜寻陈旉的踪迹。
梁山在南方的投入也很大,要是有会种水稻的高手助阵,那自然是如虎添翼的好事。
……
梁山的事业蒸蒸日上。
但天下其他的势力,很多都混得不好。
北方阴山山脉中段,有一片浩瀚的森林,人称夹山。
辽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眼下就在夹山落脚。
金兵推进的速度实在太快,阴山山脉原本从属于辽国的部落,大都归降于女真人。
忠于天祚帝的部族和臣民,已经越来越少。
即便是在这种危险的局面下,耶律延禧仍旧保留着皇帝的威仪。
他以皇帝的名义发出照会,勒令夹山附近的部族,凑出雄兵十万,于秋季东征,夺回被女真人占领的土地。
至于有多少人听从他的命令,那就不知道了。
人类是一种聪明的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
金国与辽国孰强孰弱,小孩子都能分得清。
各部落的首领聚在一起商量后,决定偷工减料,给天祚帝胡乱凑了四万多老弱病残过去,权当是交差了。
……
夹山地区百姓的阳奉阴违,令耶律延禧十分火大。
眼前的珍馐美食,醇酒妇人,也变得索然无味。
事情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正懊恼间,仆人进来传报。
“禀告大王,萧普贤女和耶律大石率领部众,前来归顺。”
听到萧普贤女四个字,本就情绪不佳的天祚皇帝,心头又是火冒三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