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生财这边,刚被撵出杨家他便径直回了李家,

李家父母正奇怪他怎么独自回来,开口问了他一句。

张生财自然是添油加醋的将李采儿做的事说了一遍,并没有刻意去指责李采儿什么,

但话里话外都在突显出李采儿不给他面子,拿他不当回事的意思。

李氏夫妇面色渐渐淡了下来。

张生财心中得意,凭他在李氏夫妇跟前的好印象,他们定然对李采儿的作为心生不满了,

待李采儿回来定然没好果子吃。

谁料李父淡淡道,“既然采儿对你无意,我们也就不多留你了,日后只当没这回事,你带来的那些礼我们没动,你原样拿回去吧。”

李父这话是要撵他走的意思了。

张生财一愣,问道,“伯父这话什么意思?我说错了什么话惹您不高兴了?”

李父淡淡道,“没有,但你惹采儿不高兴了,这事本也没有定下,不过是让你们相互认识一下,”

“既然采儿对你无意,这事便罢了!”

张生财瞪大了眼,一脸的不可置信。

李氏夫妇怎么回事?先前不是对他很热情满意么?

怎么莫名其妙就变了态度,他刚刚也没说李采儿什么啊,更没有指责她,

他不过实话实说,哪里说错了?

李父这边行不通,张生财便看向李母,先前李母对他最为满意,应该会替他说话吧!

谁料李母面色也是淡淡的,态度甚至比李父还要冷淡道,

“你回去吧,这事就算了。”

话落转身将他提来的几样见面礼原样递回他手里。

李父半推半拽的将人送出院子,随后关紧了院门。

待李采儿回来后,还不等她提,李氏夫妇便同她说张生财不是良配,让她重新看看其他的。

李父将张生财的原话同李采儿复述了一遍,随后拧着眉道,

“爹娘是着急你的婚事,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行的,”

“我们的要求不高,对你好,体贴你,不置喙你想做的事就行,”

“那个张生财先前瞧着是个好的,谁知道才同你相处这么点时间,就在我们跟前阴阳你,还当我们听不出来他什么意思么!”

“一个话里话外都在嫌弃你做的事,不护着你的人,我们李家可不能要,回头爹再仔细帮你寻摸。”

李母附和道,“对,重新寻摸,可别让你阿爷知道这事,要不然又得骂你爹娘眼瞎。”

李采儿失笑道,“好好好,我同阿爷说是我没看上他得了吧?”

………

杨晚回村的半月之后,仓河村再度热闹起来。

临近午时,一个衙役敲开了杨家的大门。

衙役见到杨晚后格外恭敬,欠身抱拳道,

“杨二小姐,京城有贵人前来宣旨,县令大人特命小人前来通报一声,请杨二小姐提前做好准备。”

杨晚心下明了,这应该就是宁川同她说的,圣上对她的嘉奖到了。

“有劳官爷辛苦跑一趟。”

衙役连忙欠身道,“杨二小姐客气,小人话已带到,就不多打扰了,这就告退。”

他可担不起杨晚一声‘官爷’,如今的杨家今非昔比,即便是县太爷来了都要客客气气的,

杨家虽然身居乡野,其地位却是超然的。

杨晚吩咐道,“来福,送官爷出去。”

来福客客气气的将人送出门,末了往衙役手里塞了个红包。

“一点酒水钱,望官爷莫要嫌弃。”

衙役笑得合不拢嘴,暗叹杨家越来越有名门望族的风范了。

杨晚吩咐来喜去作坊请冯氏和明泽,吩咐来财去村里的学堂请明韬回来。

明韬自从考中举人后,书院山长对他便没了从前那般严厉,允许他自由出入书院,甚至希望他多出去游学。

明韬回村后会经常去村里的学堂教上几节课,一般他上完课后,孩子们读书都会格外认真一阵子,

毕竟学堂里同他一样年纪的学生有不少,他已经成了举人,而与他同龄的孩子们还在认字,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刺激之下,学堂的学习氛围格外的好,所以夫子也喜欢叫明韬经常去学堂晃一晃,秀一秀。

由于家里先前接过一次圣旨有了经验,杨晚并不慌张,吩咐人在牌楼底下准备好香案,

又吩咐人备茶水和瓜果点心等吃食。

因这次接圣旨的是自己,杨晚回房梳妆打扮了一番,务必让自己看起来端庄得体。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下人来报说宣旨的仪仗已来到村口。

杨家众人立刻动身出门,来到牌楼底下等着。

很快,仪仗队便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

打头的是十几个举着仪牌的衙役,衙役身后是两辆马车,其中一辆马车格外华贵大气,

马车后面跟着长长的队伍,约莫有数百人,瞧着像是官差,但着装和气势上与青阳县的官差不同,

应该是从京城来的,他们手中都捧着东西。

队伍最后面是一长串来看热闹的村民。

冯氏疑惑道,“怎么这次宣旨跟上次不太一样?”

“上次给沐柔宣赐婚圣旨也来了许多人,不过都是小川带来的,传旨的也就一个传令兵,传完旨骑上马就走了,”

“这次来的感觉气势不一样。”

杨晚自然也察觉到了不同,这次来的人喜气中带着肃穆,不过不管如何,他们来的目的都是好的。

没一会儿,仪仗队便停在了杨家牌楼前。

青阳县的县令余宏,从较为朴素的那辆马车上下来,

立刻殷勤的走到华贵的那辆马车旁候着。

车帘掀开,一位四五十岁,面白无须,身着紫色华袍的‘男人’从马车上下来,

余县令殷切道,“曹公公,这里便是杨家了。”

杨家众人顿时一惊。

公公?

那不是皇宫里出来的么?

建州离京城快马加鞭都要赶上近一个月的路,故而皇帝要向各地传什么令大多由各地的传令兵来通传,

像这样大张旗鼓的亲自派宫中太监传旨,传旨对象要么是勋贵世家,要么得皇帝看重,突显皇恩盛宠。

杨家目前还不是勋贵,那么便是后面这一种了。

看来皇帝对她的嘉奖会很丰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