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夏日摩天轮 > 第146章 何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曲靖走后,唐小纶也没啥新想法了,就想静一静,一个人出来旅游这不爱出去瞎逛,一个人来到历史博物馆。

唐小纶,今天一个人人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

宅兹中国:从何尊铭文看“中国”文明奠基。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意义、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深厚的文化积累对于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奠基作用,为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进中国上古文明考古学研究,发展新时代考古事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

出土文献是考证历史的一手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建设的开展,大量地下文物得以重见天日。1963年8月,离西周原遗址不远的陕西省宝鸡市一陈姓人家在无意间发现了一件铜器,这件器物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即使饱经历史风霜,也难掩其造型之浑厚、工艺之精美。然而在当时,该铜器还是沦为这户人家盛粮食的器皿。1965年8月,陈家又把这“废铜烂铁”卖到了废品收购站……所幸天佑文脉,后因宝鸡市博物馆干部慧眼识珠,断定其为周代青铜尊,这件文物才辗转到了宝鸡市博物馆(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至此重获归宿。

1975年,青铜尊要去日本参加中国青铜器展。出国前夕,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看它外表张扬繁复、十分精致,腹足更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想必当有更加深厚的历史渊源,于是便对青铜尊进行清理,清理过程中竟又收获惊天之喜——工作人员在尊内底部发现了西周早期所铸、遗落千载的铭文!制成拓片一看,这篇极为重要的文献计122个字,记载了周成王亲政五年时,于新营建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其中提到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以及《逸周书·度邑》等文献记载可资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由于该青铜尊乃是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做的祭器,考古学界遂命其名为“何尊”。

何尊铭文写道:

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令。敬享哉!

唯!王恭德裕天,顺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

唯!王五祀。

铭文内容主要包含四部分:一是王迁宅于成周与祭祀武王;二是何的先人公氏曾辅佐文王;三是武王克商后说要居于“中国”;四是王勉励何能像其先人公氏,并加以赏赐。通篇文字最为学界所瞩目的莫过于其中出现的“宅兹中国”四字,这是现存文献中发现最早的“中国”一词,其意义不言而喻、其价值难以估量。

重新认识到何尊铭文的历史文化意义之后,宝鸡博物馆说,这是我们镇馆之宝啊!马承源回应:这是镇国之宝。

从此,“宅兹中国”成为学界一绝大题目,引发专家学者立论无数。

何尊铭文修复拓片中的“宅兹中国”。

何以“中国”?

何尊铭文中最核心的概念“中国”当作何解?是否当从地理方位、政治内涵、治理模式乃至宗教文化等不同层面对“中”进行多元化诠释?西周初年的“中国”概念是否为对夏商文化的一脉相承与“损益”?此一“中国”对后世“中国”历史有何关联,与绵延至今数千载的“中国”文明体又有何渊源?

“中国”相关的系列问题近年来成为学界热门话题。许多学者都认为重新界定或理解“中国”这一概念至关重要,不同领域学者都参与了讨论:葛兆光《宅兹中国》试图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许宏《何以中国》讨论早期“中国”的形成,许倬云《说中国》讨论“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历史,刘晓原《边疆中国》,李零《我们的中国》,王赓武作《更新中国》报告等,各路学者都基于各自的学术领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谓多彩纷呈。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的称谓始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但我们并不能保证将来是否会发掘出比何尊铭文更加古老的对“中国”的文字记录,因此如欲对“中国”作一知识考古学,便不得不追溯到“文献不足征”的夏商时期。关于古史考证的方法论,陈寅恪曾概括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为“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也就是说,如果想理清“中国”概念内涵,在借鉴学术史成果之余更需要“得地下之新材料……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当然也离不开对传世文献的充分掌握,以期对历史文化进行立体化的阐释和解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