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幻言 > 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 > 第197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99)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7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99)

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HZ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称斜谷路,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全程249公里。

褒斜道在中国历史上开凿早、规模大、沿用时间长。栈道始建于战国范雎相秦时期。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秦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大军即经此道,原来的谷道此时已开凿成能通过大部队和辎重的栈道了。

公元前266年,范雎担任秦国宰相后,决定创修褒斜栈道,大力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最终“使天下皆畏秦”。此后,褒斜栈道一直是南北兵争军行和经济、文化交流必行之道。《史记·货殖列传》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当时已是“商旅联槅,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接轸”,蜀汉丰富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长安三辅地区发达的文化流传蜀汉,发展了南北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9年修建石门水库,褒斜道石门石刻“石门十三品”搬迁市博物馆内陈列保护。1975年,水库大坝按设计高水位蓄水,栈道石门及将军铺、褒姒铺、《栈道平歌》摩崖(即“八个碑”)等古迹和栈道遗迹都淹于水库中。

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由长安穿越秦岭通往陕南、四川的一条道路。因其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口,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古代由长安去汉中,先入斜谷,后入褒谷,故亦称斜谷道。

斜水(今名石头河)发源于太白山西侧,北流经太白县五里坡东侧又折东北出斜谷口注入渭水。褒水发源于秦岭南麓,在太白县境内源头很多,最东的源头位于五里坡西侧的西沟、塘口街一带。斜、褒二水相邻的五里坡是长约五六里的一个缓坡,过此缓坡,即把斜谷和褒谷沟通。因此,褒斜道实际上是一谷二口,虽纵穿秦岭却不必翻越大山。

就其大势而言,褒斜道是秦岭诸道中路线较平夷捷近的谷道。但其路经的褒谷南段峡谷,水深流急,绝壁凌空,唐人欧阳詹在《栈道铭·序》中形容山崖险绝,“连高夹深”,“阴谿穷谷,万仞直下,莽崖削壁,千里无土……麋鹿无蹊,猿猱相望,蹄足莫之能越”。

褒斜道在未修栈道之前仅为谷道,其绝险处须攀缘而行,艰难辛劳,不可言状。至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使范睢为相,在路经的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接通道路,此后褒斜道才成为驿道。

秦汉时期,褒斜道是首都咸阳或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

其经行路线大体为:自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西南行由斜谷口入山,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过斜水,翻老爷岭(即古八里坂),进入斜水中游的桃川谷地,再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古称五里岭)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然后折向西南,经两河口、关山街(即古河池关)、上白云、下白云、古迹街、高桥、王家棱、柘栗园,到褒河上游三源交会处的西江口镇(古代附近有三交城),经孔雀台、下南河、武休潭、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再经褒城到达汉中。

褒斜道自秦昭襄王年间凿通栈道后,因人为破坏和自然原因多次阻塞,多次修治,途经路线也多有变化。

秦末刘项相争时,刘邦被项羽封于汉中。刘邦为迷惑项羽,示无归意,“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褒斜道一度断绝。

汉武帝时拜张卬(ang音昂)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500余里,据《郙阁颂》载:“凭崖凿石,处稳定柱,临深长渊,三百余丈,接木相接,号为万柱”。

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至永平九年(公元66年)、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又两度修治。

三国时期魏蜀相争,褒斜道一度断绝,但其间也曾有四次大的修葺。

第一次为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将邓芝、赵云拒魏,烧毁赤崖栈道,之后诸葛亮组织人力修治。第二次在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伐蜀,数道并入,深入险阻”,“凿路而前,……治道功夫,战士悉作”。第三次在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为六出祁山,大举修道并治斜谷邸阁。第四次在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将李苞“将中军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阁道”。

三国时的褒斜栈道,因诸葛亮屡为水患之苦,乃取其立柱,改成“千梁无柱式”。

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70年)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也曾两度修治褒斜道。其后据《石门铭》载:“自晋氏南迁,斯道废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