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二嫁 > 第173章 铁证如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因此,可疑人选特别多,而要在不惊动他人的情况下细细排查,也当真非常难。

他们为此查了足有三个月,可惜毫无进展,事情陷入僵局。

这边行不通,他们就先放下,转而去秘查同样颇具嫌疑的周家人。

一圈圈调查下来,他们连周家所有的丫鬟与仆役都调查了,事情依旧没有进展。

可就在他们要将周家人一一排除掉时,有个手下陡然提起,桑姑娘与周家的女儿有宿怨。

既然提起周家女儿这个人,他们就去查这个看似完全没有动机,也没有能力的周宝璐。

可不查不知道,一查……

只是简单的对比一下字迹,那字迹竟就对上了。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尽管事情太出乎众人意料,但他们随后又收集了许多周氏的手稿与笔迹——也多亏了周氏乃是徽州赫赫有名的才女。她还在闺阁中时,竟出过两本诗集。而在一些高雅的画肆,更是留有她一二手稿。

通过仔细比对,那信件上的字迹,当真都出自她手。

而也是在查阅周氏的手稿与笔迹时,他们有意无意的打听了一些周氏的陈年旧事。

许是因为周氏这个人颇为传奇,不仅在徽州就力压诸多才女,之后她更是高嫁到武安侯府去。是以,直到如今,徽州都能听到她的一二传说。

提到了她的聪颖才敏,自然也要提及早年那些自不量力,想与周氏一较高下的人。

这其中颇有几位早先出名的才女,后来么……

据说他们大多摊上了才竭、贪污作弊、弄虚作假等事儿,有的被揭穿后一个想不开投缳自尽了;有的是家里人嫌弃她丢脸,直接将她送到寺庙中长伴青灯古佛;更有那被夫家休弃后无路可走投河的;也有那直接疯癫了的,如今智商和三两岁小儿差不多,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是谁了,却每天都在喊着,“那诗明明是我做的”……

桩桩件件,至今说起来依旧让人感觉唏嘘。

小二本是随口一说,可李骋等人早已从那些“信件”上,得知了周氏能“未卜先知”。如此,这些闲谈,全都被他们听到耳朵里,并立即重视查探起来。

也是在他们秘密探查时,不知是无意中露出了行踪,亦或是他们的举动早已被有心人关注。就在某天晚上,一个老者敲响了他们所入住的客栈的房门,并递给他们一本书册。

那是他的幼女年幼时在闺中所做诗稿,只是玩闹之作,难登大雅之堂。

他们是在幼女年十二那年搬到徽州的,当时因为不适应这边的水土,家里人大病了一场。当初家里的东西来不及归置,许多都丢了,或是不知道被放到哪里去了。

幼女很快凭借惊人的才气,在徽州闯下诺大名声,并嫁的如意郎君。可就在一场诗宴上,幼女想起年幼时所做的那篇“扑蝶”,念出来抛砖引玉。却不想当时就被人揭穿,那明明就是周氏女在前几天的诗会上所做。因那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描述场景太过可爱娇憨,一时间颇受好评。

只是因那日大雨,参与诗会的人不多,所以这诗短时间内还没流传出来罢了。

幼女就此得了个“盗窃”的名声,且随着好事者纷纷参与进来,事情越闹越大,幼女的名声毁于一旦,被夫家所弃,一个想不开就投了河。而彼时,幼女腹中已经有了两个月的身孕……

一尸两命,这让亲者痛仇者快。

而老者,明显是恨了多年,至今提起这事儿,依旧浑身战栗,咬牙切齿。

早些年他们明明知道幼女不是那样的人,说出去的话却没人听。

因为没有证据。

可证据却在这两年找到了……

可惜已经太晚了。

李骋得到主子示意,没有丝毫隐瞒,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周氏所做的事情一一详述给沈廷澜。

可沈廷澜已经听不见这些了。

他拿着手里这些铁证,手指颤抖,人险些要站不住。

纸张太薄,可上边记述了一个个花样女子短暂的性命,那都太沉重了。

除了那个想不开投河的女子外,周宝璐在某年元宵赏灯时,脱口而出的那首吟诵“美人灯”的诗,用词纤巧柔婉,情感真挚细腻,重节奏,且首字藏意。换句话说,这是一首藏头诗。

而不管是在遣词用句上,还是在铺垫陈述上,亦或是在节奏的把握上,这都与那位心思纤巧,性情腼腆,却被逼疯的女子往日所做诗篇像了足有九成。

而当时为何众人都说,她是偷窃,周宝璐才是原创?盖因为周氏所做的诗风格本就复杂多变,且她当真博学多才,也善学习和借鉴。各种风格只需要看上两遍,她便能学个八九不离十。

再一个,周氏依旧是占了时间上的便宜。

她依旧是在前一天晚上与家中赏灯时,心有所感做出了这首诗。且因为过于喜爱她在这首诗上闪现出的灵感,她将这首诗写在纸张上随身携带。而那位后诵出这首诗的姑娘,慌忙中就有人从她身上搜出了周氏的亲手笔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