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里所谓的最牢靠,放在官场的环境中,其实也不是没有空子可以钻。提携、救命的恩情,只是以名声反噬作为一种“要挟”手段,来使被施恩者投鼠忌器不会背叛。
那只需要利益大到足够抵消名声反噬带来的危害,或者干脆即便背叛了也不会被名声反噬,那不就一点问题也没有了?
比如政斗失败被政敌打上什么叛逆或者黑上一些污名,那甭管什么关系,背叛了都不会有什么反噬。
甚至还会被夸是什么弃暗投明深明大义等。这就是现实。
扯远了。说回正题,既然刘琦云不合适坐在靖边卫指挥使的位置上,那按照王烈如今的人脉网,也就只剩下乐常这个人了。
在这个关头把乐常送回京城,不管最后皇帝怎么处置,王烈都可以接受,甚至还能用来大致探一探皇帝的意图。
等乐常进了京都,最理想的结果就是皇帝不但让乐常活下来还同意王烈在奏章中的请求送过来当靖边卫的指挥使。
这样就能够在最大限度不让皇帝看着一个完全属于王烈的靖边卫感到膈应的同时,还能保证王烈对靖边卫保持着不小的掌控力。
可以接受的结果,就是皇帝让乐常活下来,但派到别的地方去任职。如果是这样,那王烈就只能接受皇帝指派一个指挥使过来的结果。但好处是至少在乐常这里还留着些情分可以用。
最下等的,莫过于皇帝压根就不想饶恕乐常这乱臣贼子直接给他一刀砍了。
即便这样,王烈其实也不亏。
整个关于乐常的事情上,王烈不过只写了份奏章说了几句话,可以说并没出什么力气。乐常即便最后死了,和他王烈又有什么关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