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这是个从前明时期朝廷就一直在想要做却一直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事。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改土归流是非常正确的。毕竟一个地方所有的官员任命朝廷一丁点也都管不到,那算什么?
但在本地人看来,改土归流无疑是一件切身地,极大地损害到了他们自身利益的一件事。所以一旦牵扯到改土归流,当地的土司一定会是一股极其庞大的反对力量。
朝廷又不可能出兵去攻打四川,这事至此也就放下来了。
原本的历史上,一直到了清朝,凭借着独特的蛮子身份,在前几任皇帝举起屠刀杀了不少人人以后,朝廷才能将在四川一带改土归流的事情推行下去。
放在如今的大梁身上,作为正统的汉家王朝,大梁自然不可能和清朝一样凭借着自己蛮夷的身份用屠刀来让四川土司乖乖低头,那改土归流这件事自然只能作罢。
结果如今朵干都司叛乱,好死不死的,四川里边大多数土司全都趁着这个机会加入到了叛军的队伍中成为了叛军。
改土归流的理由这不就来了?
圣旨上,先是写了一下以往在土司的治理下,四川究竟是多么欣欣向荣,肯定了以往土司们的功绩。紧接着,就是长篇的严厉措辞,痛斥了如今四川土司反叛朝廷的白眼狼举措。
再到最后,理所应当的颁布了取消大部分土司,仅仅只留下部分在平叛战役中立下功劳的土司家族些许自治权的旨意。
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当王烈回想起整个战役中种种此前被忽略的细节后,却忍不住怀疑起开平帝在这次战役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就是北边的袭扰。
大批草原部落威逼长城一线,声势看起来颇为浩大,可到了最后不过雷声大雨点小。给朵干都司的反叛提供了一个让朝廷看起来措手不及的时机不假,但对之后的叛乱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
叛乱闹得沸沸扬扬时,不会有太多人在乎这一点,甚至巴不得让那群草原蛮子哪远往哪滚,别出来碍事。
等到叛乱平息,再回过头来看,那可就大有蹊跷。
已知:圣旨中所言,此次叛乱乃是前明余孽贼心不死,勾结草原蛮子和朵干都司以及四川土司发动的叛乱。由此可得:草原蛮子基本就是前明余孽所联系无疑。
以这个思路去看草原蛮子们的举措,就变得有些不太合理。
对前明余孽来说,只要聪明一些的人都能看出来,以如今大梁国力,单单靠一个朵干都司,撑死再搭上一个四川,是根本没办法和朝廷相抗衡的。
这时候如果想复国,引进北边的蛮子就是必须要做的事。他们必须要保证,在叛乱期间,北边的草原蛮子也要同时对大梁边境发起攻击。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牵扯大梁的军队,制造出可乘之机。也不必担心北边蛮子会拒绝。有朵干都司和四川土司在西边叛乱,北边的他们打进中原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很多。
这种合则两利的事,王烈不相信想要复国的大明余孽干不出来。
别说什么他们有良心不想看到异族入侵之类的屁话。
大梁立国都已经快要百年了!能过去这么久还在心里边记挂着复国念头的,要么是蠢货要么就是已经偏执到精神有点问题的精神病。
蠢货当然不可能合纵连横挑动朵干都司和土司叛乱,而一个偏执到成精神病的聪明人,你还指望着他思考什么异族不异族?
当然,也不排除这些前明余孽压根就不是想要复国而是和之前在云南刺杀时那样纯粹想要搞个乐子来恶心大梁。但即便事实如此,也还有着第二个疑点。
贵州、陕西两省的兵员调动。
叛军正式开始叛乱是在九月左右,结果十月初,王烈就已经接到了京城送来的,命王烈带人前去四川支援的旨意并且在十月初就抵达了四川。
那紧靠着四川的贵州和陕西呢?
两省加起来拢共也就送来了两三万人而已!
这是正儿八经平叛的态度?
一直到了战事结束以后,王烈才知道,朵干都司这一次真正进兵四川的也就只有赞善王和护教王这两股势力,其中护教王也就打到了成都就不再往前走。
这才导致即便四川剩余那点地盘的兵力加起来也超不过十万却还能守住夔州、播州等府,甚至连失陷的泸州府那都是叛军搞了一波出其不意的偷袭才得手。
从这点来看,陕西和贵州只送了两三万人过来没有毛病。因为即便没这两三万,叛军都不一定能完全把四川这块肉给啃下来。
但真正脱离了上帝视角,战争一开始,正常情况下可没人会料到朵干都司的王会这么拉胯啊!
即便事出紧急,可再怎么紧急,贵州和陕西能够调动的兵马也绝对不仅仅只有两三万这个看起来都有些可笑的数字!
一个正常的官府,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声势浩大的,背后有着至少几十万控弦之士支撑的叛乱,怎么想都应该立刻调用所有能够抽调的力量来进行平叛才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