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自家大王这几天承诺出去的纸,已经超过了每月一万张。
他俩虽然不知道纸的产量到底有多少,但第一批忙活了快一个月的时间,才造出来了两千张这个事儿,他俩可都是知道的。
大王承诺出去这么多,到时候怎么给人兑现啊?
咸阳宫里,老朱正在翻看着来到咸阳的诸子百家的资料,研究着他们的特长,琢磨着这些人以后该怎么用,王翦和蒙恬两人忧心忡忡的走了进来。
“臣王翦、蒙恬,拜见大王!”
“两位爱卿快平身,赐坐!”
等俩人坐下了之后,老朱满脸笑意的说道:
“两位爱卿来的正好,这段时间诸子百家入秦的已经有四百多家。
而且,每一家都各有所长。
孤正在琢磨着该怎么用这些人呢。
你们来的正好,快来帮着孤参详参详。”
说到这里,他没等两人说话,就把他面前的纸向前一推。
“你们来看,这是小说家的资料,他们最擅长收集街谈巷语。
朕有个想法,将他们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他们统一着黄衣,给官方身份,号黄衣使者,携孤的命令深入大秦各处体察民情报于咸阳,使孤坐于咸阳而知大秦各处发生之事。
任何人若遇黄衣使者问询,必须如实靠知。
如有隐瞒或者推诿,则以欺君论处。
另一部分,同样给官方身份,但不配制服,使他们暗中散落于六国各处,替孤收集六国之民生情报。
两位爱卿,你们觉得如何?”
两人本来是忧心忡忡的来说纸的事情的,但听完老朱的这个建议之后,他们完全呆住了。
在这个大争之世,七国之间互相派出细作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是,这些细作一般都是带有明确的任务,而且规模并不大。
像大王这样,专门组织一批人暗中游走于六国收集情报,而且没有明确的目标,见到什么就收集什么的事儿,他们还从来没遇到过。
大王这到底是想干什么?
而且,花费这么大的代价,收集这些民生情报,真的有用吗?
“大王,如今这种大争之事,了解他国情报确有必要。
但是,这种事情不是应该交给纵横家来做吗?
合纵连横,以三寸不烂之舍离间、蛊惑他国君臣,他们才是最专业的。
小说家之所以被诸子百家归入九流十家,一直被认为不入流,实在是因为这些街头巷特尾的鸡毛蒜皮,它实在是没有意义啊!
为了这么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儿,花费这么大的代价,是不是太不值当了?”
听到王翦这么说,老朱暗道一声果然如此。
这个年代还没有专门搞情报分析的人。
如果有的话,他们就会知道,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如果数量足够多了之后,集中在一起,其实能分析出来非常多的信息。
很多时候,通过这些情报分析出来的信息,甚至要比王宫大内流传出来的所谓内幕,更有价值。
没错,老朱之所以要利用小说家成立这么一个组织,其实就是在为了日后成立大秦版的锦衣卫作准备。
来到大秦之后,让他不适应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除了天天跪坐让他受不了之外,最让他受不了的,就是没有自己的耳目。
虽然王翦、蒙恬这些人并不会瞒他。
但习惯了锦衣卫的他,对于只能从大臣们嘴里听到二手消息,还是感觉到极其的不适应。
除了不适应之外,对于大臣们天天在干什么,心里完全没数这一点,让他也很没有安全感。
所以,他一直想搞一个大秦版的锦衣卫。
但是,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发现大秦的政治环境,并不适合他这么搞。
在这个没有科举,甚至没有察举制的年代里,大臣们自主择业才是主流。
大臣们一旦哪天在你这干的不开心了,换个国家继续当官,完全就是这个时代的常态。
在这个时候,他要是搞出来一个组织用来监听天下,监察百官的话,只会有两种结果。
要么,他莫名其妙的被大臣们给弄死。
要么,大臣们纷纷挂印而去。
无论是哪种结果,其他六国的群主们都得笑死。
所以,锦衣卫暂时是不用想了。
就算搞个地下的也不成。
因为天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因此,他就算是极不适应,也只能是忍着。
至少,也要等到将来统一了六国,让大臣们失去了自主择业的机会之后,再慢慢搞这个事儿。
不过现在,诸子百家入秦,尤其是他看到了小说家这个不入流的流派之后,他马上发现了机会。
监察百官的锦衣卫虽然搞不了,但是,咱搞个体察民情的黄衣使者,这总没问题了吧?
只要让他们认识到了黄衣使者的价值,相信他们不但不会反对,甚至还会大力的支持。
想到这里,他看向王翦和蒙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