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郤锜也做出了脱离公族的决定。
所以,这一次国丧出现了新的变化。
那种变化不是栾氏或郤氏要脱离公族,说直白点就是一个联盟的诞生,众卿大夫要联合起来对抗君权了。
他们来到偏室。
栾书坐到了主位上面。
其余人分别落座。
没有意外的事情是,楼令得了一个陪坐的座位。
对此,楼令没有什么不满的地方,甚至要因为能够来到这种场合而感到振奋。
看吧,现场都是卿大夫,只有楼令是非卿大夫。
在官职排序上面,中军尉还在司马之上,结果祁奚没有被招呼过来,反倒是楼令能够在场,说明了什么呢?只说明楼令在那些卿大夫心中的份量很重。
“君上的薨逝是一件意外。”栾书先进行定性。
虽然有人心里不认可,但是并没有进行质疑。
栾书和郤锜为什么要脱离公族的身份?其中一个原因是先氏的覆灭!
既然晋君獳对公族都不手下留情,反而作为公族要承担以及负责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公族的卿大夫当起来比非公族还要累,为什么栾书和郤锜不能谋求身份上的转变?
所以说,人的趋利与偷懒是一种天性。
面对栾书在晋君獳薨逝上面的定性,众人选择默认了下来。
士燮那一刻在想:“后人会怎么来评价我们呢?”
是啊,后人会怎么来看到晋君獳的薨逝?
韩厥有点不管不顾,问道:“是不是派人禀告天子?”
话说,到现在为止,还真没有人提过要派人去禀告天子,关于晋君獳薨逝的事情!
这件事情论起来,要排在所有事情的首位,结果并没有人尊重程序。
栾书心里一怔,对韩厥说道:“我已经派人前往‘洛邑’禀告天子。”
假的!
栾书做了很多事情,独独遗漏了派人禀告周天子这么一回事。
只不过,栾书说已经做了,其他人最好不要质疑。
在那期间,栾书很仔细在看众人的表情,再从一个个微小表情去分析人的真实心态。
一阵分析下来,栾书能够看出韩厥和士燮有比较大的心理波动,其余人倒是情绪比较平。
“由我主持丧礼,可否?”栾书是站在自己为中军将的角度讲这一句话。
郤锜面无表情说道:“不是你,能是谁?只不过……,公子会不会闹?”
中军将是公族成员的话,不是中军将还能是谁来主持国丧?
必须清楚一件事情,也就是晋君獳发生意外的时候,都城内只有栾书与旬庚、赵旃在。
看形势的话,旬庚已经屈从于栾书,赵旃担任卿大夫没有什么存在感。
什么?旬庚屈从了栾书是怎么回事?其实就是那么回事。
总而言之,不知道栾书使用了什么方法,弄得旬庚对他比较信服,导致旬氏取代了郤氏先前的位置,变成了栾书利用的对象。
郤锜什么个想法或心态,讲出了含沙带影的话?
那一瞬间,几个人的表情变得的比较精彩。
栾书表情一垮,说道:“公子那边,我自然会去处理,上军佐就不用担心了。”
郤锜仍旧面无表情,说道:“那就好。”
仅是听对话,事先不知道两个人的身份,谁都会将栾书视为下位者,变成郤锜才是上位者。
栾书看向其余人,问道:“你们的意见呢?”
讲实话,士燮心里有意见,只是知道不能说出来。
同时,韩厥是心情最差的那个人,原因在于他邀请众人出城狩猎是受到了栾书的诱导,偏偏后面发生了那样的事情。
仅仅是晋君獳死于意外这一点,其实就让栾书有了洗不去的嫌疑了。
别说后面栾书火速入城,审讯完寺人与宫女,下令进行大肆地清洗。
如果按照步骤,栾书应该严密控制住当夜服侍晋君獳的寺人与宫女,再将寝宫的所有人控制住,等着所有卿大夫聚到一块,进行程序上的审讯。
然而,栾书火速进宫,只是简单的审讯就将能杀的人全部杀掉,怎么可能不令人多想。
栾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出一个解释。
众卿大夫只是联盟,哪怕从官职有分高低,总是有人不认可栾书的权威,更不可能将自己摆在附庸的位置上面。
“我之所以清洗,原因你们应该知道才对?”栾书先说了一句反问式的话,沉默不到两个呼吸的时间,接着往下说道:“实在是君上的死亡方式过于离奇,决不能外传啊!”
完全瞒住属于不可能。
即便史官没有亲眼所见,他会一个个去过问,被问到的人不想成为史书上的小人,一定要如实回答的。
那样一来,史官会将晋君獳的死法记载在史书上,可是史书并非什么人都能观看,有极大可能性瞒住多数人。
栾书处死那些寺人与宫女,再警告那些不能杀的人,让他们别将晋君獳的死法外泄,确确实实是能够起到封锁消息的作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