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说那种情况是陋习,到底是不是,只能说存在即合理了。
当晚的酒宴又是举行到深夜。
话说,出征状态之下,怎么还能那样喝,不少诸侯与大臣喝得看似烂醉如泥呢?
只要是诸侯会面,类似的场面绝对不会少。
诸侯根本不怕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只要是个贵族,运气不是太差,出事了顶多破财。
同时,贵族不想自己损失惨重,他们必然要在平时做预防,也就是进行提防。
以至于多少算是一种各行其是之下的“生态平衡”了。
大军在“辅氏”的休整结束,重新开拔往“麻遂”进发。
晋国招呼一帮小弟西征,动静闹得非常大。
秦国再是消息闭塞,以晋国为首的联军渡河,怎么都该让秦国君臣收到消息了。
差不多是联军抵达“辅氏”休整那一段时间,秦国进行了大举动员,该派出去的使者一应不少。
秦国分别派出使者前往楚国与白翟,向两位盟友进行求援。
楚国离秦国很远,使者再怎么着急赶路,起码要耗费一个月的时间以上。
哪怕楚国愿意出兵援助秦国,楚国君臣总要商议,一旦他们进入商议流程,依照一贯的尿性,反正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拿出最终最终决议。
白翟与秦国比邻,以晋国为首的联军西征,等同于秦国与白翟同时陷入危险。
在那种基础之上,白翟出兵几乎是百分百,动作也不会慢到哪里去。
晋国之前已经派魏相前往秦国都城,骂了一通再宣战。
因此是,秦国早有做战争准备,只是等他们发现向西开拔的联军数量之后,脸一定要都绿了。
以晋国的出兵规模,别说是秦国,楚国看到都要发怵。
参与会盟的众诸侯部队?楼令所知道的情况是,晋国高层还真没有太当回事,多数只当摇旗呐喊的角色,仅有齐国、郑国、鲁国的军队会安排一些外围的活,并不拿他们当战场主力。
这一次西征,晋国高层对于有战斗力的会盟一方,安排便是众多盟友针对白翟,秦军则是由晋军来对付。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那样的安排很合理。
打秦军,可能齐军不会真正出力。
一旦是打白翟,齐军绝对不会应付了事,并且他们对上异族军队可是有很大的战力加成。
为什么齐军对上异族会有战力加成?因为他们还遗留着“天命”之论。
那种“天命”是管夷吾首创,得到齐国各阶层的认可。
后面,晋国称霸延续了那种理念,又加上了晋人所需要的论点,有了属于晋人自己的“天命”理论。
到现如今,晋人在“天命”上面还在继续增加“分量”,不是其它别的,主要是让自己争霸看上去更站得住脚,同时找到更多的理由或借口去剥削一众盟友。
争霸嘛,打生打死可不是光为了一个名头,必然有其各方各面的好处。
作为霸主,首先就是能够获得上贡,再来就是召集小弟出兵助战。
最初的时期,晋国对一众小弟军队的战斗力有点盼头,后来发现小弟们不止很难帮到大忙,相反大多数小弟充当拖后腿的角色,明白了上战场一定要靠自己的道理。
领悟到那个道理的晋国高层,他们转换了思维,能够以上贡形式抵消出兵助战,愿意让出了兵也没有什么用的诸侯以“罚金”形式供给粮食或其它物资。
当然了,晋国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一众小弟来壮声势,比如这一次“麻遂会盟”就挺需要,不然像是周王室、邾国、滕国这种出兵不到两千的盟友,讲实话就是作用极其有限。
现代的欧洲有许多关于盟友的笑话,与谁结盟非但不是助力,相反不如与之为敌。因为与之结盟还要派二十个师保护,与之为敌十个师就能够横扫全境。
晋国没有那么惨,好些小国其实并没有多少麻烦,能够一直给晋国持续输血。
要说哪个盟友对晋国来说最麻烦,无疑问是以前和将来的齐国与郑国了。
晋军、齐军、郑军、卫军、鲁军……,反正就是一帮联军未经一战,安然地抵达了泾水之边的“麻遂”附近。
那个“麻遂”有城池,说是城池,其实它是一座很小的要塞,或许连要塞都不是,原因是城墙太矮太窄,占地面积方面反而不是关键了。
“‘麻遂’边上还有‘泾阳’、‘棫林’、‘侯丽’等小城。”
“其中,‘棫林’与‘侯丽’在泾水之西。”
“是不是先渡过泾水,占领那两座小城?”
楼令听着众人议论。
到目前为止,他们只知道秦国和白翟已经进行动员,只是不知道对方合兵没有,部队屯驻在哪里。
楼令低声对旬庚说道:“我们这一次过来,想要消灭秦国有生力量,不能堵死他们向东的通道,一旦拿下‘棫林’、‘侯丽’的话,秦军敢不敢来呢?”
旬庚听得不住点头,出声将楼令的话重复了一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