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 第459章 内不安邦,何御外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59章 内不安邦,何御外辱

那样算下来,以周王朝体制而言,楼令的家世背景是不如公子周,其余种种方面却是胜过的。

楼小白是楼氏的世子没有错,没有楼令这位一家之主的允许,怎么可能借一大笔款给公子周呢?

与此同时,当前时代的政治生态又决定了一点,一家之主不允许的话,世子可无法调动家族的人手,怎么派出队伍帮公子周翻修在“洛邑”的宅院。

因此,说是楼小白帮忙,不如说是楼令主导。

聪明如公子周,他知道真正应该感谢谁。

所以说,楼氏帮了公子周那么大的忙,楼令不接受公子周的道谢,双方以后还怎么交往。

“看到这样的场景,公子有什么想说的吗?”楼令问道。

晋军过“孟津”肯定是要途经王野。而这个王野是一个地势相对平坦的所在,大军某种程度上能够列队笔直路过。

现在,晋国的中军、下军和新军各成队列,成建制一个又一个方阵不断向前,哪怕是在行军途中也是保证了队列的整齐。

公子周深呼吸一口气,说道:“何其壮观!”

是啊,十几万大军列成队列行军,看上去怎么会不显得壮观呢?

楼令可不会问一句“想不想取而代之,坐拥这般的大军”之类的话。

其实,哪怕公子周成为晋军,以为大军真的就是一国之君的吗?

“令是问,与楚军爆发大战的前景。”楼令说道。

公子周露出了一脸莫名其妙的表情。

这种事情担任要职的晋国君臣判断不出来,用得着问久居国外的公子吗?

楼令看到了公子周的表情,笑着说道:“旁观者清。”

是那样的道理,只不过勾起公子周的伤心事了。

谁愿意背井离乡,尤其是这种放逐模式?

楼令也就是随便问一问,不奢望能够得到什么靠谱的答案。

南方的消息已经传回来。

目前郑国正在入侵宋国。

宋国遭遇郑军的入侵,一方面尽起大军迎战,另一方面请求在己方势力范围内驻扎的晋国上军移师前往防备楚国。

在晋军正式南下之前,郑军与宋军在“承匡”、“大棘”、“巢”等地先后发生交战,打着打着战场向西偏移,战火已经燃烧到了郑国势力范围之内。

楚国那一边,楚君审下令尽起三军,由子反、子重、子革分别担任某一个军团的统帅,各个家族的私军前往陈国的境内集结,随时等候命令开拔北上。

另一个方面,楚君审派人前往南方各部落,要求各部落首领带人北上,一样是前往陈国境内,接受子重的节制。

楚国的军制跟中原列国不一样,他们的军团并没有固定多少人员这种编制,看的是哪些个家族归纳入哪个军团,每一个家族的家主携带兵力多少之类。

那么就是说,实力强一些的家族,他们的一家之主带来的兵力多少不由楚国庙堂说了算,不同家族编成的军团有多少兵力也就变得不受控制。

这种情况之下,楚国的一个军团可能是不超过一万的兵力,也有可能一个军团就多达数万兵力。

楚君审从各个部落征召部队,更不可能控制兵力的多寡了。

因此,尽管楚国有军团这种建制,军团以下却是以家族来划分建制,进行统率的总指挥能不能在战前了解麾下兵力多寡,哪个家族能不能打,那个家族到底有多么能打,成了胜败的关键。

这样的楚国竟然能够一再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锋,乃至于试图推翻姬周王朝?

只能说,过去的楚国君臣很团结,地方封君得到国君的征召愿意出力。

等地方封君变得不愿意出力的时候,楚国的势头肯定也就变得不怎么样了。

历任楚君并非不想做出改变,相当要命的地方在于,哪怕有一任楚君做出了一些成绩,继任者未必能够继续保持下去,上述现状慢慢也就变成了楚国的军事传统。

这一次,没有等到大军集结完毕之前,楚君审或子重都不知道能够集结起多少兵力。

实际做事的子重需要询问应征前来的众多一家之主,再将相关信息汇总,随后禀告给楚君审知晓。

至于说有没有封君会在出兵数量上面欺骗子重,到战事结束都很难进行分辨,等于子重汇报给楚君审的数字并不靠谱。

如果楚君审觉得兵力不够,他只能下达第二道征召命令,征调之前没有得到征召令的那些家族。

在这种体制之下,楚国的出兵流程与速度,讲实话就是无法跟中原列国相比较。

然而,哪怕是面对这样的楚国,无论是曾经的中原霸主齐国,还是现任的中原霸主晋国,少有能够兵锋插入楚国本土。

可能恰恰因为是面临的压力不够大,所以才导致楚国难以做出军事制度上的改变?

公子周哪里能够回答楼令的问题,丧气话却是不能说,只能说道:“能够再次打服郑国的吧。”

楼令笑了笑,不再为难公子周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