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这样做的理由太简单,明白“此消彼长”的道理而已。
毕竟,霸主一直在消耗,怎么能够让其余人有安稳发展的环境,真是这样子的话,某天可就要被取代了。
晋国之所以明白那样的道理,完全是齐国称霸期间尽管一再召唤诸侯会盟,可是齐国对盟友的管控还是太轻了。
如果齐国称霸的时候对盟友管控严一些,哪有晋国趁机崛起的空间,光是被齐国一再召唤会盟,军队一再投入与楚国的交战,有机会也不一定轮到晋国称霸。
当然了,导致齐国衰弱的主要原因不是外力,压根就是齐国内乱,并且乱子很大,尤其是乱了很久。
晋国研究齐国称霸和失去霸权的过程,肯定是要交出答卷。
其中一个答案就是:绝对不能让盟友将日子过得太舒服,一定要反复折腾小弟。
有一个“内王外圣”的成语,搞这一套的王朝基本都遭到反噬,乃至于被反客为主。
偏偏被腐儒把持的中原王朝一再记吃不记打,反反复复又周而复始被教训。周边号称继承“中华文明”的国家,他们强大了不是侵略,便是各种偷文化来恶心人,不变的就是庙堂的“老爷”换了一茬又一茬。
“即便不是为了出兵在与某国发生大战,一定会创造机会让一众盟友与谁交战。你懂这样做是为什么吗?”楼令问道。
楼小白想都没想,说道:“父亲说过‘卧侧之塌,岂容他人鼾睡’。”
这就对了。
不过,那一句“卧侧之塌,岂容他人鼾睡”不是楼令自创,出自南宋岳珂的《桯史.徐铉入聘》一书。
诸夏文明有很多警世之言,往往说得很有道理,愿意听的却是没有几个。
多数的警世之言在乱世讲出来,完全是历经了迫害的经验之谈。
豪言壮语就不一样了。
相当多的豪言壮语是在好的环境被喊出来,激励了有共同志向的人,一起努力维持盛世。
汉武帝喊出“寇可往,我亦可往”的豪言,汉军开始一再北上,不止洗刷了耻辱,还一再获得辉煌的胜利。
陈汤砍了匈奴单于郅支的脑袋,派人四处宣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四方蛮夷无不战战兢兢。
李世民认为草原可汗跳舞会让自己心情愉快,宣示“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不是一再抓到草原可汗回长安跳舞了吗?
类似的豪言壮语太多太多,成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楼令毕竟是现代人的灵魂,平时讲话会习惯性用到一些名言,他人听来各有震撼。
由于楼令没有做到一些名言该做的事情,自然也就没有相关的典故背景,很难作为“原创”传下去,倒是不会剽窃后人的成果。
因此,穿越者讲一两句什么话就想成为“名言”的几率很小。
一应的“名言”必然有其背景故事作为支撑,并且那个“背景故事”一定要有相当的名气,或者造成极大的影响。
空口白话就想达到“名留青史”的程度?完全就是想太多了!
楼小白只知道一点,晋国明年大概率会出兵,问道:“我家出兵吗?”
“出兵也难以作为一个军团的指挥了。”楼令知道楼小白在问的是什么。
今年属于特殊情况。
完全是几位卿大夫出征太久,有需要卿大夫留守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必须四个军团齐出,才轮得到楼令与魏颗担任军团的临时正副指挥。
明年要是出兵的话,晋国不可能再四个军团一块出动,哪怕楼氏得到征召,只能充入哪个军团听从指挥。
“那最好还是不出兵。”楼小白有点不乐意了。
楼令对楼小白的反应感到有些好笑,一些必须教导的不能少,说道:“我们不是卿族,你要牢记这一点,决不能因为为父担任一次军团主将,就此以卿族做派示人。”
戒骄戒傲或戒骄戒躁,反正就是那么个意思。
楼小白赶紧认错。
“别光对我认错,要真正想清楚错在哪里!”楼令无比严肃地说道。
多少家庭被不成器的二代给祸害了?
一些家族仅仅二代一句“我爸是XX”就风光不再,乃至于被一查就直接全家吃牢饭。
在封建时代遭到清算之后,想吃牢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多的是享受全族消消乐的待遇。
“这一次,分到了六千俘虏,楚国会赎回大部分。由你来负责。”楼令觉得还是交代楼小白一件大事比较好,免得待在都城因为年轻气盛干了让家族陷入万劫不复的事情。
楼小白刚刚被训斥,不敢再轻忽,恭恭敬敬领命。
南下一战,晋军拢共俘虏了将近七万人,大多来自楚国,一部分来自郑国。
因为下军表现突出的关系,自然是下军抓到的俘虏最多,楼氏上交再获得分配,到手的就是六千俘虏。
这六千俘虏之中,两千左右是楚国公族的部曲,大部分是蛮人以及农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