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徵在所在的家庭肯定不是什么大家族,但是一定有自己的封地或有官职,要不然怎么会有氏。
叔梁纥是子姓,孔氏,名纥,前缀“叔梁”其实是表字。史书以“叔梁纥”记录,说白了就是到死之前都没有自己名下的封地,人生最大成就是担任过“陬邑”的大夫(邑宰)。
那么,有“氏”的颜氏怎么会让自己的女儿去给叔梁纥当“嬖人”呢?
什么是“嬖人”呢?说白了就是较为亲近的仆人。
那样一来,无论孔家门徒怎么美化,事实上颜徵在就是以仆人身份追随了叔梁纥。
这种论断是根据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正妻死亡没有扶正其他女人的习俗或规则,诸侯都不行。
所以是,正妻过世之后,一个家族就再也没有名正言顺的主母了。
在春秋时代,媵生下了子女,她们没有教育权,甚至孩子不能称呼生母一声母亲。
丈夫与妻子或媵之外的女人生了孩子,一概就是私生子之类。
颜徵在生的孔丘自然就是叔梁纥的私生子。
叔梁纥这个家庭的特殊之处就是,媵所生的长子孟皮有先天疾病,不能也无法继承叔梁纥的一切。
至于叔梁纥是怎么操作让孔丘成为继承人,没有相关的史料进行支撑,用以作为推论的基础。
同时,没有任何史料证明颜氏将颜徵在嫁给叔梁纥。
孔门的徒子徒孙非常大胆,竟然敢编造历史,完全就是欺负作为正妻的施氏一族,也是欺负后人不了解春秋的时代背景,认定知道的人不敢说。
了解相关历史人物,不根据历史人物当代的时代背景,极可能看不懂那人怎么会遇到事情做出那种选择,连篇看下来发现有太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其中一个就是项羽在乌江边自刎,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捡到一句“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的话,自己用自己生活的当代环境去猜,天晓得猜的内容到底对不对,是不是会太过于片面,乃至于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
拿今天楼令在经历的事情,对春秋时代的背景完全不了解,一样会看得云里雾里,再认定韩氏太软弱。
韩氏软弱吗?
要是在大一统王朝,身居高职的韩厥完全可以利用皇权来打击或消灭楼氏。
目前的韩厥是一名卿大夫没有错,一些事情上可以利用卿大夫的权威,例如对付实力不强的家族,很容易就能把那个家族的人吓得不敢反抗。
可是,面对楼氏这样的家族,韩厥明确知道吓不住。
晋国有一国之君,只是中原的诸侯什么时候能够随意处置有大夫爵位的贵族了?
中原的诸侯想对付某贵族,即便是君主能够真正掌握大权,哪一个还不是干得如履薄冰,生怕刺激到其他家族,搞到遍处烽烟的局面。
晋景公为了对付先氏,一共耗费七八年。
轮到晋景公要对付赵氏,从布局到真正动手,耗费的时间超过十年!
韩厥可以想一想怎么利用晋君寿曼达到韩氏想要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也只是想一想。
晋国当前的一国之君,晋君寿曼最大的敌人不是谁,恰恰是那些卿大夫。
如果韩厥亲自送上门,超大概率会变成晋君寿曼手里用来对付其他卿位家族的利刃。
所以,韩厥脑子没有坏掉,不可能主动去亲近晋寿曼这位一国之君。
韩起与楼武聊得很愉快的样子。
智朔同样跟楼小白聊得火热。
他们这些二代,平时的接触并不算少,只是会区分各自家族的实力和地位,分出一个三六九等。
讲道理就是楼武不够资格加入卿大夫子嗣的圈子,他能够参与进去,还是楼令已经对外公布,只要楼武加冠之后就会获得“吕”地,成为楼氏的小宗之主。
注定成为小宗之主?会有名下的封地以及臣民,能够组建自己的私军,自然够资格加入卿大夫子嗣的圈子了。
而那个圈子里面,非卿大夫的子嗣,其实就是作为跟班的存在。
类似的情况不是春秋时代独有,上到没有夏朝之前,后面到人类灭亡,甚至都不止是限定在人类,所有生物的交际圈子都是那样。
“魏氏……”韩厥当然知道魏锜干了一些什么事,顿了顿才继续说道:“可惜了魏相。”
韩厥说完之后,眼睛一直盯着智罃在看。
话说,韩厥这是什么意思?
那牵扯到智朔与魏相在竞争“晋国第一才子”名号。
魏相出使秦国之前,他一直与智朔在较量,两人看着有些不分高下。
结果都看到了,魏相用《绝秦书》来确定自己胜出,起码是暂时胜出。
之所以有“暂时”这种界限,自然是智朔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只是智朔憋了好几年,没有拿出胜过《绝秦书》的一篇文章来。
智罃对楼令眨了眨眼睛,暗示:这家伙故意恶心我呢。
作为智罃嫡长子的智朔好歹是智氏的世子,对吧?
魏相是魏锜的儿子,然而魏锜并不是上一代魏氏之主魏犨的儿子,并且魏锜到死前都没有自己名下的封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