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华夏文化圈长大的人,他们想要学习华夏文化则是会饱受各种成语的折磨。
同理,其余各国也有自己的俚语之类,看似组词简单的一个俚语,解读其中意思确实要用到大量词汇。不是在他们那边长大的人,想要理解俚语的意思,一样需要费一番心思。
另外,诸夏这边有文言文,起码是一脉相承下来;其余文明,例如英文,古英文和现代英文真就是关联不是那么大,乃至于从发音到字母组词属于两码子事。
华夏苗裔发生穿越,不是穿越到外国,除非是穿到写钟鼎文或是小篆、大篆的朝代,要不然不会写繁体字的话,起码还能看得懂。
英文文化圈的人?他们哪怕是穿越到公元1200年左右,一身的文字知识和口语发音,能够实际运用的只能说很少。在那个时候,懂英文不如懂法语或拉丁语有用。
其实,懂得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英文是随着英国向全球殖民而传播开,当时已经是非常接近近现代了。
在那之前,欧洲最流行也是被各国认为必须学的语言有好几波轮替,法语占主要份额的时间与额度最长。
楼令很想给郤至解释解释,只是他们目前没有那种闲暇。
“最后一批北上的楚军,他们被俘五万六千多,其余失散的人没有那么快与本部会合。”楼令问郤至,道:“你觉得他们会就此退兵吗?”
郤至想都没有想,说道:“怎么可能就此退兵。”
算上最后一批由楚君审亲率北上的十二万楚军,今年楚国已经动用将近二十七万的总兵力。
楼令所知道的事情是,子革所部的兵员素质不差。
也就是说,子革麾下的七万多人马,他们大多是正规军,强拉农夫凑人头的数量比较少。
至于子重那一边?楼令从其它渠道进行了解,得到的反馈是子重所部八万多人马,正规军不会低于六成。
“这一波的楚军怎么说?”楼令问道。
郤至觉得自己最近很傻,没有听懂楼令的意思,反问道:“什么怎么说?”
楼令大概就是没搞明白郤至怎么能听不懂,以至于稍微愣了一下,才说道:“就是他们的兵员素质怎么样。”
“这个啊?”郤至理所当然地说道:“我怎么知道呢。”
他们又没有进行过正经的交战,哪怕是俘虏了五万六千多楚军,大多是失散晋军抓了带回营地,根本没有给郤至去了解的机会。
“这样啊?我打算让宋军代为押解战俘先离开,分批进行撤离,每一批押解离开的俘虏不会超过一万五千。”楼令说道。
郤至对这个倒是能够理解,说道:“确实,我们手中的俘虏太多,容易生变。”
“宋军之前不愿意待。现在,我们摆明是赢定了,用不着分享荣誉给宋军。”郤至补了一句。
郤氏的人是这样子的。
他们总是显得小鸡肚肠,有仇根本不想隔夜,找到机会就立刻实施报复了。
楼氏又不是负责与宋国进行邦交的家族。
楼令才不愿意为了宋国惹郤至不开心。
“中军将预定在一天后展开与子重所部的决战,分出胜负就会立刻南下与我们夹击子革所部。”楼令说着停顿下来,一脸思索地说道:“子革明确知道子重所部状况堪忧,他们也知道我们分兵出击的事情,形势摆明对他们极度不利,恐怕不会钉在原地等死。”
当然不是子革所部有太明显的异动,只是楼令从全局来进行判断。
楼令还需要思考更多,比如这一次那么遭受严重的惨败,楚国在接下来会有什么反应。
倒不是楼令成为下军佐,有过剩的主人翁意识,开始为整个晋国所考虑。
该为晋国考虑,楼令不会缺失,以时代背景而论,他却是要更注重于家族利益。
郤至说道:“楚人啊,我们还能不了解吗?他们一定会继续拼命。”
思绪被打断的楼令下意识点了点头,说道:“他们是这样啊……”
这一次,楚国至少折损八万以上的正规军。
换作是其他国家折损八万正规军,不说一下子变得一蹶不振,起码要喘息个十来年。
楚国不一样,他们真的非常不一样!
有没有正规军对楚国来说不是关键,他们好像是有死不完的杂兵,一次次死伤惨重都能拉出更多,没有死的杂兵则是将因为经历变成正规军,乃至于组成一支精锐。
所以,楚国垮不垮并非取决于有多少正规军,要看的是高层到底有没有丧失斗志。
偏偏春秋时期的楚国历代高层很是百折不挠,导致谁与楚国为敌都会感到发怵。
论百折不挠的话,春秋时代还要算上一个齐国。
只是呢,现代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和齐国,会因为两国不同的最终命运带上“有色眼镜”。
楚国的亡国很具悲壮色彩,他们最后还翻盘了。
齐国则是不战而降,没有乳法造梗,可能齐国会是造梗的角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