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知道大概的数据,上到晋周这位一国之君,下到小家族的家主,无不觉得损失惨重,认为晋国应该避免近期再启动大战,完全是时候该喘口气了。
当然会有人存在不同意见,其中包括郤锜、郤至和楼令,乃至于是近期得知继续攻占郑国城池和土地是为了进行分配的中行偃、士匄、智罃、士鲂。
他们是卿大夫,增加更多可提供分配的战利品,一定是卿位家族获得更多,必然在贪婪的驱使下谋求继续扩张。
荀氏、范氏与郤氏、楼氏在扩张上达成共识,更重要的原因是已经得知新攻下的城池和土地是为了分配给他们。
关于重新调动卿位排序,荀氏和范氏则是属于暂时不知情。
有了看得到又能落入口袋的好处,中行偃立刻不再爱好和平,乃至于变得比郤锜和楼令都要激进。
所以说,一个人将会采取何等立场,真的就是取决于能不能获得利益。
“诸侯的损失有数据吗?”晋君周问道。
楼令摇头说道:“他们有意识在进行隐瞒,我们无法得到准确数据。”
列国的君臣又不傻,他们怎么可能不试图对损失情况进行隐瞒或是作假呢。
至于说多报或少报,看哪个国家有什么意图吧。
晋君周问道:“诸位卿大夫没有进行猜测吗?”
楼令说道:“臣这里有相关猜测。”
参与战争的列国,以宋国的损失最大,他们先被楚军入侵,后来的交战是在宋国境内,损失的人口绝对超过十二万,并且会随着时间往后推移变得更多,根由是因为疫病的蔓延以及正在攻打郑国。
宋国前后出动五万五千左右的正规军,只是因为战争在宋国境内进行,交战模式变得不像以前,很难不去波及到非参战人员。
排在第二的国家是卫国,他们除了出兵参与“杨梁之战”外,一样出兵在入侵郑国,止于目前应该是折损了四万左右?
损失排在第三的国家是齐国,出征的齐人约有三万再也回不去了。
其他国家的人,损失再是轻微也有三分之一的折损,不是战死便是病死。
要说这一场战争哪个国家的损失最为惨重,无疑会是楚国了。
不算战死或病死的楚人,仅是成为联军战俘的楚人数量就有将近六万。这些成了战俘的楚人,其他国家不清楚,反正晋国不会让楚国赎回。
要是算上楚军战死和病死的人数,到当前为止绝对不会少于八万,后面重伤不治和病死的楚人还会再持续增加。
上面所说的数据是被楚国划为正规军的部分。
辅兵人员没有参战,交战期间爆发冲突的死亡情况并不严重。
不要忘记疫病已经在楚军之中蔓延开来,可不会因为不是正规军就不染病。
楼令有派人盯紧楚军从营中运输尸体的情况,大体上根据每一辆车的可装载数量进行估计,可以粗略判断交战期间楚军病死的辅助人员应该是七万左右。
因为是辅助人员,身体素质一定比正规军更差,各种待遇也必定不如正规军,一旦生病注定就是九死一生。这种情况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一样。
楼令认为宋国以后还有罪受。
会让楼令产生那种想法,主要是存在的隐患太多。
交战地点在宋国境内,可能有携带病源的人四处逃窜。
双方掩盖尸体的时候,掩土可能不厚,一场雨就让尸体暴露出来、
有宋人来战场逛游,染上病带回家乡。
联军撤退期间,沿途致使宋人染病。
“战死和病死的楚人不少于二十一万?”晋君周听得个目瞪口呆的表情。
楼令很理解晋君周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表情,说道:“大体上是那样的数据。”
可能楼令还往少了算,真实数据会更高。
那可是二十一万人,晋君周当然会被惊得目瞪口呆。
要知道一点,当前多得是人口只有三五万的小国,即便是中等强国也就几十万人口。强如晋国和楚国可以用于上前线服务战争的人,将战兵和辅兵算进去的数量不可能超过八十万。
“二十一万!”晋君周好一会无法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楚国至少动用七十多万人到前线服务这一场战争。一下子没了二十一万,回去之后该乱成什么样子。”
当初,晋国高层了解楚国动员七十多万人,讲事实就是被楚国闹出来的动静吓了一大跳。
那可不是七十万人次,真的是动员了七十多万来回奔波。
晋国动员的人也不少,包括正规军在内,动员的人数应该是在四十万到四十五万之间?
要是将晋国的一众盟友一块算,晋国阵营为了这一场战争动员的人数绝对是接近百万了。
因为参战和服务于战争的人数实在过于庞大,所以这一场“杨梁之战”注定会是在史书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尴尬的事情是什么?没有周王室的戏份。
不对,周王室有戏份,只不过是在开战之前,周天子被迫亲自到场检阅了正在南下的晋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