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郤氏和范氏分别掌握晋国的两大产粮区,他们产出的粮食过剩,完全可以用粮食换取需要的物资。
郤至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立刻凑到楼令边上,商讨起了粮食换武备以及牧畜的方案。
“看来不用对布匹进行减产,可以找范氏或郤氏换取粮食啊?”中行偃刚才还在苦恼自家的纺织业会受到很大冲击,该怎么来解决呢。
与会的人,他们也反应过来,脑子里对各个家族持有的资源过一遍,找机会跟人进行商讨。
“寡人去年才开放山林以及河流的专利……”晋君周脸色发苦。
在目下,山林以及河流的专利是属于一国之君,哪怕是在某贵族封地内,一样是属于一国之君所有。
晋君周开放山林以及河流的专利,背景是晋国连续两年动用四个军团出征,太多贵族强调自家已经快破产,寻求得到晋君周的帮助。
几乎是空手回国的晋君周,他没有接收到多少来自晋厉公的遗产,哪有资源支援出现困难的贵族啊?只能是允许特定的群体从山林或河流取得收获了。
是的,就是特定的群体,也就是只有贵族具备资格,普通黎庶仍然只能干瞪眼。
那样的情况下,贵族阶层多了可获取资源的渠道,等于增加了新的话语权,对治下群体更有权威和掌控力。
没有太明白的概念?
知道保长吗?别看只是保长,他们的权力超乎想象,要是出现贪污或霸凌的情况,村民根本就没有什么反制措施。
举报或上访?当然可以,只是不一定有结果;乃至于可能的结果是村官被撸掉几年,稍微低调一段时间又可以继续作威作福了。
小小的保长都能轻易整死人,何况是封建时代的贵族。
当然了,古典时代的贵族可不会随意去整死人,并非他们的道德很高,纯粹就是傻了才糟蹋自己的财产。
对于晋君周来说,刚开放山林以及河流的专利,只是一年又进行回收,再心疼也没有那个脸。
所以,热闹成了别人的,晋君周只能一脸愁苦干坐着。
几位卿大夫一阵交流和协商下来,发现仅仅是卿位家族之间互补,竟然可以互补到不是那么缺少必需品。
所谓的必需品是什么?首要肯定是粮食,再来就是布匹、食盐、牧畜和各种陶器了。
这是晋国几十年霸权之下,卿位家族快速膨胀下的成果。
他们的封地足够大,治下的人口起码二十来万,有那个条件进行产业规模化。
如果有卿位家族想要实现多样化发展,讲事实也是具备一定的条件,只不过大概率是搞得全部的生产规模都很一般。
楼令比谁都渴望让家族达到“全能”的成就,他一番思索与考证下来,没有头脑发昏到搞什么全部都要。
荀氏占据着晋国最大的纺织业市场,他们也一直可以挤压齐国在列国的市场。
制作陶器的前置条件并不高,为什么范氏能够拿贩售陶器当主要产业?
凭什么楼氏的牧畜在晋国和列国可以卖得最好?
每一个家族都有粮食产出,独独郤氏享有优先出售权。
并非独家的情况下,发生那些现象的原因太过于现实,直接说就是因为他们的拳头足够大且很硬!
在食盐方面,晋国由于有盐池的关系,对外的依赖并不大。
晋国的卿位家族在盐池占到的“股份”并不低,完全够本家族使用。
楼氏一再从齐国采购食盐,并不是因为缺少,其实是用低廉的价格从齐国采购,当二道贩子卖给列国,尤其是楼氏负责邦交的那些国家。
知道霸权的好处了吗?
一定也同时知道卿位家族掌握对外邦交权力的获利方式了。
三天之后,必须留下的部队屯驻“虎牢”,其余的晋军开拔回国。
他们进入周王室的地盘,抵达“王野”附近,按照旧例邀请周天子检阅大军。
周天子也玩旧例,只是派来公卿应付了事,并未亲自到场。
“陛下询问,什么时候重新与郑国修好?”单公朝不出意外又成了天使。
晋君周先扫视一眼一众卿大夫,再与单公朝形成对视,说道:“请转告陛下,时机成熟便与郑国重修归好。”
“陛下又问,重创楚国之后,晋国是不是应该休养生息了。”单公朝一边说,一边看晋国一众卿大夫的脸色,果然看到晋国的卿大夫纷纷变脸。
单公朝不等晋君周回答,主动说道:“十数年来天下纷争不断,近年来更是加剧,天子在忧虑万民受苦。”
周天子可以关心各分封国的贵族生活质量吗?讲道理是可以的。
解释的话,可以说是担忧各国贵族活得苦,有可能会抵制国君的统治。
进行关心嘛,又不是越级管理,对不对?
一般的情况下,周天子看不惯某位诸侯,便会表示对某国民生的担忧。
因此不管单公朝怎么解释,晋国君臣知道周天子对晋国产生不满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