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说,两个理由都成立?
“请君上允准。”士匄看似很满意所有人的惊讶。
晋君周看向中行偃,问道:“上军佐的意思呢?”
“这……”中行偃面对白要的好处,像是陷入两难之中。
晋君周看着楼令,说道:“若是荀氏与楼氏驻军,可以抵挡楚国的反扑?”
面对这种问题,楼令哪里会打包票,只是又不能什么都不说,只能说道:“短期内没有问题,长期的话……,不好说。”
“上军佐可愿意接手?”晋君周再不愿意发生这样的事情,怎么都需要过问当事人。
增加地盘?还是位处郑地南部的地盘?一直缺乏扩张方向的中行偃自然乐意。
“臣没有意见。”中行偃先回答晋君周,再对士匄行礼:“荀氏必有回报。”
突然发现的事情让楼令的脑子快速运作起来。
范氏在东北面长期有动作,他们一方面还要应付参与国战,确实是无力担负在楚地驻军的任务。
荀氏缺乏扩张的方向,增加郑地南部的地盘,可算是多了立足点。
“这一下,怕是智氏要倒霉了。”楼令认为中行偃会将驻军的任务交给智氏。
那是楼氏主母娇姬乃是智罃的胞妹,楼氏本身需要在楚军安排驻军,荀氏的小宗智氏与楼氏关系密切,合作起来会更便利。
最主要的事情是,中行偃本身就想削弱智氏,没有比安排在楚地驻军更合适的任务了。
“智氏寻求在三戎的扩张,怕是别想了。”楼令之前给智罃支招,计划显然要破产。
会议的主题歪掉。
确认由荀氏接手范氏在郑地的地盘,话题重新回到正题。
“中军将率军与楚军激战,看战报打得并不顺利。”晋君周有看过相关的战报,显得很担心。
晋君周环顾在场的卿大夫,最后目光停在楼令身上,问道:“是不是应该南下增援呢?”
留在北边的联军暂时还没有完成任务,也就是攻克周边所有的城池。
可是,南下的联军确实是战况不怎么顺利,尤其是近两天传回的战报显示联军有些打不过楚军。
拿昨天传来的战报来说,联军和楚军各自出动三万大军,双方激战了一整个白天,联军几度面临崩盘的局面,还是郤至亲自率军救火才堪堪稳住战局。
打成了那副模样,一点不像是晋国正处在优势地位,反而更像是楚国一旦动真格,晋国招架不住了。
“楚国精锐尽出,我们……”楼令顿了顿,用一副大家都知道的表情,接着往下说道:“这种情况,我们事先早就有所预料。不是吗?”
也就是说,情况并没有太糟糕,起码面对楚军的决死反扑,联军并没有真的崩盘。
“前线并未求援。”楼令认为将态度表达得很清楚。
话又说回来,真的顶不住,郤锜会求援吗?大概率不会。
有些话,楼令没有讲。
吴军已经在江淮一带肆虐,不可能让楚国无动于衷。
北上到“犨”的楚军无法速胜,一旦战局有陷入胶着的迹象,最应该感到心急如焚的一方该是楚国高层。
哪怕是在“犨”的联军真的崩盘,楼令不认为楚国高层敢继续北上。
“如果楚军得胜之后继续北上,真的就是孤注一掷了。”楼令心想。
没有底蕴的小国才会干孤注一掷的事情。
有底蕴的大国历来不会干出孤注一掷的行为。
再者说了,晋国顶多就是占领“方城”之外的地盘,远不到逼得楚国破罐子破摔的地步。
换作晋国带上小弟一副要攻破“郢”的模样,才会逼得让楚国高层非要拼命不可。
时隔三日之后,南边传来消息,说是楚军分成两个部分,一支部队进入“方城”,另一支部队往南边撤退。
去往“方城”后方的楚军,数量约是两万。
向南边撤退的楚军,数量超过了四万。
又是两天之后,郤锜率军返回“湛板”附近。
出发南下的联军原本是十万,回到“湛板”的数量却是八万不到,看上去士气方面也有些低落。
“部队不堪用,只是我们没有输!”郤至在新的会议上,用这句话当开场白。
楚军主动撤离,自然算他们输。
事实也是那样,战争并不是以双方的战损比来定义胜负。
春秋时代的输赢看是谁先跑。
其他王朝大概是看土地得失。
更多的时候,主要是看没有没完成战略目标。
“全回来了?”晋君周不想哪壶不开提哪壶,可是不得不问。
出征十万,回来的不足八万,岂不是战死、被俘、失踪了两万多人?
郤至脸色一黑,强调道:“臣方才说了,主要是部队不堪用。”
全程没有讲话的郤锜脸色也黑了。
中小家族的部队自然无法跟卿位家族的部队相比,只是事先知晓的郤氏堂兄弟并没有改变打法,质量不那么达标,对上精锐的楚军自然损失严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