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料不差,卫国必生祸乱啊。”国书说道。
楼令先是诧异,随后笑呵呵地说道:“多谢齐卿言告。”
话说,卫君衎的嫡母乃是齐国翁主,他的生母则是来自杞国的公室女。
当前讲的是“只有一名母亲”的世俗道理,问题在于卫衎成为一国之君了。
比较复杂的情况是,若卫君衎出现了伦理的问题,等于牵扯到了齐国和杞国了。
楼令是杞国的公族后裔,一直以来表现出照顾杞国的一面,若是卫君衎在私德上出现状况而牵扯到了杞国,大概率会让楼令介入。
同时,因为卫君衎的嫡母是齐国的翁主,齐国也有恰当的理由介入。
楼令就不得不问了:“齐国想要干什么?”
国书赶紧说道:“正因为我们不想干什么,我才赶紧提醒晋卿你啊。”
哦……
那就是发现能够卖好,赶紧抓住机会了。
楼令觉得没有这么简单。
果然,国书又说道:“想必晋卿也知道卫国有逐君的传统。届时卫君衎寻求寡君避难,还请晋国不要过度解读啊。”
楼令不是那么重视对卫国的情报收集,不清楚卫国近期又闹出什么幺蛾子,搞得国书认定卫国会发生内乱。
讲道理啊,卫国不是寻求蚕食郑国东部吗?怎么内部还搞幺蛾子呢。
偏偏不能用常理看待卫国,他们可以国君瞎胡搞,群臣却用心做正事。
直接说就是,卫国的正事是由执政孙林父在办,作为一国之君的卫衎负责捣乱。
国书给楼令打完了预防针,随即聊起了针对楚国的事情,恭贺晋国取得了大成就,一通拍马屁完毕,话题转到了齐国明年会对莱国用兵的事情。
“我先私下祝贺齐国旗开得胜了。”楼令的用词强调了私人名义。
晋国只会默许齐国讨伐或吞并莱国,不可能在正式外交允准。
齐国君臣有没有分辨出默许和允准的区别呢?一定是有的,只是已经箭在弦上,实在是顾不得太多了。
“是今年讨伐吴国吧?”国书问道。
那不是国书刚才透露齐国在明年会对莱国用兵吗?需要对晋国讨伐吴国的时间有个准信。
楼令摇头说道:“一定会进行讨伐,只不过是不是今年,暂时没有确认。”
“这样啊……”国书立刻发愁:“若我们对莱国用兵,得到召唤恐怕出兵数量不会多。”
看看,说得是什么话。
齐国对莱国打兼并模式的战争,结果还能出兵听从晋国的召唤。
那可是进行兼并模式的战争,跟惩戒或征服模式的战争不一样。
打以兼并为目标的战争,用兵的数量绝对会更多。
在那种情况下,齐国还能够出兵听从晋国的召唤,不是齐国兼并莱国水到渠成,便是齐国远比世人想象中更为强大。
楼令知道齐国为了吞并莱国已经准备了数十年之久,只是再怎么渗透莱国庙堂,或者莱国再怎么弱小,事关社稷存亡,怎么可能真的那么简单。
“看来齐国这几年积累的家底,远比我所能窥探到的更厚啊。”楼令心想。
应该说,晋国已经好几年没有征讨齐国,哪怕齐国一直在参与会盟,以齐国的经济实力在积累方面确实比较有优势。
对比起来,晋国要是无法进行国家形式的武装抢劫,或者武装抢劫不顺利,确确实实是在进行积累上面不如齐国。
说起来很不可思议,晋国不止比不上齐国,连宋国都比不过。
而宋国时不时就会被楚国和郑国放血,没有楚国或郑国的针对,不知道宋国能有多强。
这也是晋国必须进行征战,并且在征战过程中必须有收获的原因。
晋国与列国正式会盟之后,晋君周派使者分别前往楚国的“郢”和“方城”后方。
去“郢”的晋国使者需要谒见楚君招。
前往“方城”后方的晋国使者则是见楚国令尹子庚。
两边的晋国使者都担负着相同的任务,也就是敦促楚国去掉王号。
只要能够见到楚君招或是子庚,抵达不同地点的晋国使者还会一致进行威胁,一旦楚国不去掉王号,联军将直逼“郢”的城下。
一部分联军从“湛板”开拔,转移到了“房”这个位置。
剩下的联军则是继续攻打“方城”以东,仍旧在楚人手里的城池。
在一部分联军抵达“房”的时候,出使“方城”后方的使者回来。
“楚令尹回复,他只是臣子,无法在这种事情上给予我们答复。”晋君周说道。
事实好像也是这样?
郤锜说道:“先攻打‘房’,一边等着‘郢’传来消息。”
本来没有攻占“方城”以东区域的晋国,本着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想法,增加了占领该片区域的计划。
对此,楼令不知道该从哪里吐槽,没有当坏人进行阻止。
其实这不是一个成熟的国家该干的事情。
一个成熟的国家,需要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