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述那一些因素,申巫臣也知道自己爬不上晋国的核心阶层,他才会在吴国替自己的子嗣做那么多的安排。
“如果‘梅里’好打的话,或许不用耗费时日打造攻城器械?”楼令只是听说了‘梅里’的情况,需要亲自看一看才知道。
根据一些人的说法,作为吴国都城的城池,它的城墙最高约两丈,最矮的不超过两丈。
当前的一丈大概是现代的三点三三米,那“梅里”城墙最高就是七米左右,最矮的城墙大概是六米左右。
楼令有派探子进入“梅里”侦查,一直在陆陆续续传回信息。
根据探子传回的情报,因为联军正在向“梅里”逼进的关系,城内一度起了骚乱,只是骚乱在两天内得到控制。
由于吴君寿梦不在“梅里”的关系,明知道有敌军正在逼进,紧急动员却是无法执行。
吴国的权力集中在国君手中,没有来自国君的命令,留守国内的公族封君或贵族连抽调自家私军到“梅里”都没有做。
不是那些吴国封君或贵族不做,而是他们做了之后,哪怕守住都城没有陷落,等吴君寿梦回归会后果难料。
其实,列国都是没有得到允许,严禁各个家族的私军靠近都城,当然也包括了晋国。
还有另外的一项,即便是各个家族的私军得到允许靠近都城,一样严禁成建制入城。
那当然是一种防止叛乱的措施,但是只能防君子,防不了小人。
负责保护各个贵族的护卫?甭管是能打还是战斗力低下,他们不算军队。
有那么一个事实,一旦是发生弑君事件的话,一般是贵族带着护卫完成,后面抵达的私军顶多就是负责洗地。真正意义上的洗地,也就是搬走尸体和清理血迹、杂物之类。
“本来有一千八百左右的守军,陆陆续续会有部队败退回去,且当是有三千到三千六百左右的守军吧?”楼令估算出这个数量。
虽然是作为一座都城,但是“梅里”的占地面积并不大,算周长也就六里左右。
因为吴国商业不发达再加上吴国严禁随意迁徙都城居住的关系,所以导致“梅里”并不存在城郭这种设施。
六里周长的一座城池之内,拥有三四千的驻军其实非常合适,再多就会显得拥挤,并且会加速城内资源的消耗。
为什么楼令不派人伪装进城里应外合呢?他有那么想过,只是觉得没有必要。
历史上的吕蒙有没有干过“白衣渡江”的操作不重要,反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传播度,吕蒙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连带伪装偷袭也成了一种惯用的军事手段。
有没有攻下“梅里”对楼令来讲并不是十分重要,其实对晋国也是成也好,不成只是可惜的一次军事行动。
所以了,楼令真不会为了攻克“梅里”来败坏自己的名声。
其实吧?
当前不比日后,每一座城池内的人口就那么多,作为都城的常驻人口很固定。
尤其是“梅里”现在风声鹤唳,哪可能有大批陌生人入城不会被察觉呢?想要派遣队伍伪装入城当内应的难度很大。
同时,跟实施水攻或火攻成功的案例一样,派出部队伪装入城干成里应外合的例子很少。只是水攻、火攻和里应外合干成了太轰动,搞得这种战法的名气很大,弄得人们无视了“幸存者偏差”这种效应。
拿背水一战来说,不知道有这种打法的人可能不多,使用这一套战法并取得成功的人却是只有韩信一人,其余敢玩背水一战的将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同样的,使用水攻的成功军事案例不少,使用火攻而成功的案例同样不多。没太特别的地方,只因为想要实施火攻远比水攻困难得太多了。
越是对“梅里”越加接近的时候,楼令派出去“梅里”城内的探子失联越多,到后面干脆没有接到探子的回报。
失联的探子不一定是已经死亡,可能由于显得面生被关押,也有可能被拉去当了苦力。
在中原爆发城池攻防战也是那个样子,城内没有居所会被集中起来,不是要全部集中起来杀光,也不会逼着上城墙当炮灰,主要是充当运输物资的劳动力。
若是战事紧急的话,城内居民也会被动员起来,一样是充当劳动力,不是强制参与厮杀。
赵氏的黎庶和奴隶参与作战,算是非常特别的一次案例,反正其他家族的黎庶或奴隶才不会舍命抵抗。
“城池的城门已经闭紧了。”楼武之前去了‘梅里’城外一趟:“城外看不到吴军,倒是有不少黎庶活动在山林之间。”
楼令听完立刻皱眉,说道:“带队进行驱离,不走就抓起来。”
他们沿途可不止是遭受到吴军的袭扰,普通黎庶逮住机会也会造成联军的损失。
中行偃想说不好,可是有不少吴国黎庶参与作战,话讲不出来。
中原交战期间不为难普通黎庶,一来是他们没有多少油水,再来就是非常识相不会瞎掺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