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就是,公子罢还率领一支楚军在靠近“鹊岸”的位置附近,尤其是楚国有大批水军在大江上活动。
要是晋国真的将四个军团全部放在大江的北岸,结果楚国断了晋军的退路,事态的转变就会变得非常严重了。
当然了,事先不知道吴国主力在大江北岸的关系,晋国高层为了稳妥起见也没有打算让四个军团全部渡江,不是要留下魏氏和其他中小家族将近三万部队留守渡口的嘛。
现在面对新的情况,吴国主力不止在大江北岸,他们还自行四散逃窜,短时间内不可能帮助到本土。
在大江北岸的晋军需要追杀四散的吴军,也要将在“鹊岸”的楚军考虑进来,肯定也要改变行动方案了。
楼令清楚的知道一点,不是出现太大问题的话,晋君周和郤锜肯定是要过来,其他人则是属于可来可不来。
面对新的局面,哪怕仅是有极少的可能性,比如吴君寿梦又能够在短时间内集结起部队,那么就是面临给魏颗增加手上可以指挥的兵力,或是在渡口留下至少一名卿大夫了。
思考了一阵子的楼令说道:“考虑到后勤补给的困难,我的意见是最多再过来一个军团的兵力,其他部队除了追击吴军的那些,可以安排在‘裳’、‘卑梁’、‘邗’以及‘长岸’分别驻扎,尤其是‘长岸’的驻军数量要足够多。”
郑丘缓认真记下,有那么一小会才行礼说道:“那丘缓马上返回。”
楼令不会挽留。
等郑丘缓离开,中行偃才说道:“吴君会逃去哪里?”
士匄笑呵呵地说道:“大概是找个隐蔽的地方躲起来,直至我们完全撤军吧。”
中行偃一边摇头一边说道:“这样的一国之君……,怕是要被后人笑话千年了。”
士匄笑着笑着也是一再摇头。
幸好寿梦不是中原之君,要不然干出这样的事情,回国之后很难说会不会被贵族联合国人驱逐。
干出那种事情的吴君寿梦,他回国之后会面临什么事情吗?这个要看晋军攻克“梅里”之后会驻军多久了。
收到在北岸吴军溃散消息的楼令,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攻城的节奏。
在“梅里”城外的晋军,每一天仍旧是清除城外的障碍物,再逐渐增加追捕吴人和伐木的人手。
自从有四五百吴军出城被轻易击溃之后,城内再没有吴军出城作战,城头之上的吴军每天都在增加数量。
“他们来来回回在做什么?”智罃的视力不太好。
楼令看得比较清楚,说道:“正在往城头堆积重物。”
“什么?”智罃听得半懂不懂。
楼令说道:“就是石块、木头之类,等着用来往下砸的东西。”
这一下智罃立刻懂了。
城头占据高度优势,使用重物往下砸,肯定能够造成杀伤效果。
“吴人……,可真是有头脑啊。”智罃说道。
他们之前进行攻城,无论是郑军或楚军一概没有那么干过。
楼令并没有因为吴军往城头堆积重物而有多余的感受,某方面认为吴军这样做反倒像一支正常的城池守军了。
至于说吴人怎么能够想到那一点?楼令倒是不意外吴人一再进行创新。
说白了,越是不讲究规矩的人,达成某种突破更加容易。
那不是聪不聪明的问题。
有些聪明人能够想出一些捷径,可是他们碍于各种忌讳不敢将想法真正地进行实施啊。
吴军越是准备充分的样子,会让楼令随之准备更多。
“攻城塔至少打造十六座,云梯不能少于四十台。另外……,投石车的打造不要停。”楼令后一脚对楼司这般吩咐。
时间目前站在晋军这一边。
守军再是准备,能够准备的东西会十分有限,并且守军数量就那么多。
作为攻城一方的晋军?攻城器械越多,攻打城池就会越加便捷,犯得着急哄哄攻城吗?
现在应该是守军希望晋军快点攻城,攻城战爆发的时间越快,说明晋军的攻城越仓促,乃至于是外部压力迫使晋军不得不攻城。
时间一天又一天过去。
晋军丝毫没有展开攻城的迹象,甚至连试探性的攻击都没有。
当然不是晋军毫无动作,他们将营盘打造起来,每一天都在更好的完善。
一天天也有相当数量的晋军外出,结果就是周边的农作物已经被收割干净,方圆三十里之内的吴人也被大肆抓捕起来。
到目前为止,晋军抓捕的吴人数量已经过万。
可别觉得一万人很少,以吴国的人口数量,讲实话就是一万的数量已经显得非常多了。
晋军在抓捕吴人期间当然也受到了激烈的抵抗,只是晋军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行动,各处吴人的抵抗并未让晋军造成多少损失。
有了余力之后,楼令派人将抓捕起来的吴人送回渡口,要求魏颗后面陆陆续续派来队伍进行战俘押解。
如果有护城河的话,楼令一定会让抓到的吴人去填,问题是“梅里”没有护城河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