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大概也会生出不舒服的感观。
楼令万般清楚一点,不可能一件事情让所有人都满意,明确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接下来就是辨别谁可以当朋友,有哪些人可以拉拢,到底谁才是真正敌人的时刻了。
“君上?”楼令行礼,说道:“请君上授菉。”
啥玩意?
要成仙啊?还授菉。
可是,真的就是有一道授菉的程序。
这个程序需要问苍天与鬼神,只不过该程序能够决定最终结果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殷商和之前,到了周王朝初期,宗教的力量无比强大,他们甚至可以决定一国之君的归属。
到春秋中期,无非就是走一种形式,大概就是三问三请,谁反对谁举证,阻止就任或拖延就任的时间。
更后面?某人被安排哪个官职,一样有留给人质疑的空间,使用的是一种问名的方式。例如某人是否就职,期间有人反对就举证或自证,直至没人提出反对意见。
晋君周笑呵呵地动笔书写,写的是任命楼令为中军将的文书。
待在角落的史官一直都在书写,将今天发生的事情执笔记载在《乘》这部晋国的史书之中。
而史官所记录的方式是,楼令自荐为中军将,国君与其他沉默不敢多言。
后人看到这一段历史片段,从文字去进行了解,少不得出现一种楼令很是嚣张跋扈的观后感。
等后人观看完晋国史书里面的所有中军将事迹,该是:卧槽?!晋国的中军将看上去没有一个好人啊!
在普通人的层面,好人或坏人是看个人的人生轨迹。
可是上升到国家高层的层次,真不是以个人的人生轨迹来判断好坏。他既是国家高层,肯定要看他治理之下,国家是变好还是变差,作为判断的标准。
所以,看待事物是分层次和维度,并非一切都是一概而论。
晋君周写了两份,很自觉地写完就盖章。
其实,完整的流程是写四份,一份留在晋国的典藏室,一份给楼令,另两份本来是需要分别送往周王室与鲁国。
现在只写两份,简单就是不再送往周王室和鲁国,归纳进入他们的典藏室留史了。
晋君周将其中的一份示意宦官呈给楼令,剩下的那一份等会议结束后拿去典藏室封存。
收到任命书的楼令再一次对晋君周和其他卿大夫行礼才坐下去,随后看向了一脸兴奋的郤杨,与之对视却发现郤杨转为伤感。
郤杨是因为即将成为卿大夫而兴奋吗?肯定是了。
另一层,郤杨看到自己的老师那么霸气,从中看到了郤锜的影子,触景伤情因而伤感。
“中军将?”晋君周这一次学乖,没有直接讲出安排,问道:“郤武子之子杨,可堪大任否?”
楼令才刚坐下又站起来,先行礼再将郤杨夸了一通,最后说道:“郤武子功绩卓越,其子杨合该作威作福。”
王侯将相有种的时代,讲究的就是龙生龙凤生凤,别说郤锜也真的为晋国的继续强盛立下了诸多汗马功劳,作为其嫡长子的郤杨不该享受萌荫吗?
至于说作威作福?贵族就是有资格作威作福。
哪一天贵族不能作威作福了,他们才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
晋君周先对楼令点头,再分别看了其余在任卿大夫一圈。
没有人会反对郤杨获得卿位。
他们现在是卿大夫,一样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天可以顺利继承。
有问题的地方在于,一众人很担忧郤至突然间跳出来对郤杨谋求上军将的卿位,真那样可就无比操蛋了!
那也是其他人不知道郤至被楼令说通,事先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出现的紧张情绪。
多数人一紧张,氛围自然也就显示出来,一下子被晋君周察觉到了。
晋君周并不知道郤至提出让郤杨跨级就任上军将的事情,只是能够从一些卿大夫脸上看出情绪非常紧张。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晋君周非常不解,稍微一思考:“不会是郤杨一下子要连跨好几级吧?”
那是郤氏干得出来的事情。
首先,郤克打破了常规,临死前力保栾书从新军佐直接跳到中军将的职位上。
然后,郤锜在没有卿大夫亡故的情况下,做出卿位的调整,使得楼令坐到了上军将的位置上。
那两件事情被做成,变成后人有了例子可以借鉴。
原历史上,赵武就是拿郤克将栾书提到中军将当例子,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就将韩起提拔起来接任中军将了。
那是私相授受吗?必然是的。
为什么有人反对没用?因为有过郤克提拔栾书的例子。
赵武就用栾书终结了晋厉公的胡作非为,说服了当时的卿大夫,接受韩起跨级当了中军将的结果。
里面有条件,既是一旦国君不当人,接任中军将位置的韩起要像栾书那般有担当。
韩起也拍着胸脯保证,问题是君权已经被挤压得没剩多少,没有来自国君对中军将的压制,成了中军将的韩起只专注干一件事情,那就是:中饱私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