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朝会结束。

按照惯例就是晋君周与卿大夫到其它地方举行小朝会。

相同的地点,之前讲过相似的话题,开始的气氛算是很不错。

会议的气氛在楼令提出一个新议题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关于每一个家族纳赋披甲的人多少,于栾书执政便已经有过讨论,在郤武子执政时期进行了一部分的落实。”楼令抛出这个话题。

栾书有弑君之罪,更是死于卿大夫的绞杀,没有获得谥号。

未能获得谥号,栾书的一些功绩也就被无视掉,很多成果变成归于楼令名下。

那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开头,有了这么一个例子,后面已经会越变越糟糕,不再存在真正的史实,逐渐走向成王败寇的格局。

郤氏深恨栾书,自然不会去肯定栾书的一些功绩。

可是,栾书执政时期,他在晋文公对晋国展开变革之后,再一次进行了改革,晋国有现如今的强盛,离不开栾书的一些主张。

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栾书对军队编制进行大举的扩编,从《周礼》制度下的一个军团一万两千五百人,扩增到三万七千五百人。这极大挖掘了晋国的战争潜力,也让晋军对上除了楚国之外的国家,参战人员形成数量上的优势。

要说晋国凭什么能够称霸两百年之久,其中一百五十年以上真就是源于栾书当政时期的改革。

原历史上,栾书是借力郤氏和荀氏完成了军队扩编的改革,没有涉及到军法方面的修改和删减、增加。

在有楼令的这个时空,晋国得到了史诗级别的加强,硬件和软件形成相比匹配,一再在国战上取得辉煌胜利属于是理所应当。

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晋国高层未必说就此喜欢上了改革,面对新的变化在接受度上却会是极高。

楼令抛出各个家族纳赋披甲人员的数量,不少人听得挑了挑眉头。

有批量制作甲胄能力的家族不独楼氏,只是楼氏生产的甲胄质量最好,尤其是价格方面对于晋国内部来说很友好。

不少人会怀疑楼令是不是要假公济私,增加纳赋披甲之士数量,方便楼氏获取更多的进项。

有那种怀疑的人,他们在对视的时候出现了会心一笑。

手中有权把权使,对于他们而言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不是干得太过分,有一定的容忍量。

为什么会那样?因为他们或后裔都有可能坐上中军将的位置,风水轮流转,谁都有任性的机会。

在这种事实之下,不是那么过分去阻止?结不结仇另外说,子孙后代也会被阻击。

“中军将要增加披甲之士的数量,具体的数量,以及对防具种类的要求呢?”晋君周很关心这一件事情。

大家族比谁都渴望增加披甲之士的数量,他们也比较有条件拿出相应的资源。

在此前,几个卿位家族不是不想从楼氏获得更多的甲胄,单纯就是楼氏无法满足他们所需要的数量。

现在楼令提出增加披甲之士的数量,是不是意味着楼氏在甲胄的产能得到提升了呢?

“我们需要两千套,有现货?”郤至直接询问。

楼令颔首道:“有。我会安排队伍运过去。”

郤至简单点头。

怎么没有问价钱,以及怎么付账?

以楼氏和郤氏的交情,再加上两个家族深度捆绑,真的不至于在这种时候互相挖坑。

“我要七百套。”中行偃立刻跟上。

随后便是其他人,以郤氏提出来的数量最多,次之是范氏的一千八百套,邯郸氏和智氏最少。

那是郤氏和范氏都手握优良产粮地的底气。

而邯郸氏和智氏只提出要三百套,可能是积累不够,更加可以是不想引来过度的关注。

在智罃单独采购的那一会,无疑就是让其余人多看了他和中行偃几眼。

同为荀氏,分别采购?问题大得很啊!

那个时候,楼令不理解智罃为什么表现得那么不理智。

想要?哪怕是赊账,智罃不能私底下来找楼令谈吗?非得在这种场合讲出来,等于直接表达出与中行偃的不和。

小宗之主跟大宗之主不合,在一些场面上直接表现出来,基本上就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中行偃脸色极度难看,到了发作的边缘。

而智罃看上去没有任何的所谓。

楼令特别观察了一下士匄,发现士匄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模样,不免觉得不对劲。

范氏与荀氏是盟友关系,一旦荀氏发生内乱,怎么可能会不影响到范氏呢。

具体是什么情况,楼令会在后面持续关注,不能容忍的事情是在自己办公期间受到影响。

楼令原本是坐着讲话,变成站起来,还特别在中行偃和智罃周边来回踱步,警告意味相当浓。

刚才的话题被采购所打断。

楼令重新捡起关于增加披甲之士的话题,讲了一下为什么要增加。

在制作防具的产能方面,楼氏确确实实是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