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是劳动力,会显示出那么明显的区别?正是因为教育水平上面的差距啊!
楼氏还没有奢侈到让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去当工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优先充斥各种管理的岗位,不知道多久之后才可以作为实际的生产者了。
如果楼氏持之以恒的进行普及教育,走得还是那种实践教育模式,诸夏大地的历史一定会大变样。
什么变样呢?就是楼氏在教育上先教人识字,进行了一定知识储备再分了学科,走得是技校的路线。
在同一时代,其实儒学也分学科,也就是专门精研某一部分。
至于后面为什么会变成只重理论不讲实操?真要说清楚,没有长篇累牍个几十万字可说不明白。
归纳起来就是:春秋战国阶段无论是哪一个学派都重视实际操作,可不是掌握理论就能够获得“子”的称号;春秋战国到隋唐,风气方面其实挺可以;真正变烂正是从“唯有东华门唱名,方为好汉”开始;历经了蒙元的统治,读书人阶层出现蝜蝂(fù bǎn)的概率才无限高,朱明可谓是深受其害;满清则是彻底改变了主流读书人的认知。
楼氏的崛起跟创新直接挂钩。
所以,楼令算是幸运也不幸,魂穿到了春秋中期。
不幸在于文明正在积累时期,想吃喝玩乐都要自己从头开始整。
幸运的地方是,有了积累之后想搞什么就搞什么,不会有一大帮“卫道士”出来干扰。
要是汉、两晋、隋、唐、宋、明、清?不管楼令魂穿成了皇帝还是乞丐,社会大环境根本不允许搞创意;皇帝搞创意?直接就是冲击到各阶层利益,有一大帮人恨不得皇帝赶快死,也真的敢动手;皇帝以下的阶层搞创意?知道有多少人会一拥而上,连皮带骨不剩全吃了嘛。
纸张的出现跟铁器一样,不是没有家族寻思着自己也搞一搞,可是他们连基础的概念都没有,想研究都无从谈起。
要说哪一个国家对纸张的需求量最大,无疑是文化人比较多的鲁国。只是他们对纸张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哪里?大概是就是很多人喜欢写文章,用来传播自己的理念。
没有毛病的。
鲁国正是诸夏历史上,首个大批人收徒且传播理念的那一个国家。
到了孔夫子开始办学的那一会,可别以为只有孔氏开办私塾,鲁国当时开办私塾的贵族挺多,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人并不少。
所以,孔夫子一朝获得权力,可不就开始算旧账了吗?无法在知识层面之上击败对手,物理层次进行消灭就好了。
无耻?才不是的。这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
郤至并不是第一个看季孙行父呈上礼单的人。
郤杨才是!
虽然一直是郤至出面在说话,但郤杨才是郤氏之主,主次可千万别搞错了。
现在是因为郤杨年轻,才刚刚接手管理家族,很多层面少不得郤至出面。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不会让郤杨认为大权旁落。
主要是当前的风气好。要是夺权篡位成为一种常态,不管岁数多少,谁敢轻易让大权旁落?
郤杨看完了礼单才让人转呈给郤至。
而郤至看完没有再转呈给其他人。
楼小白呢?他说到底是楼氏的宗子,随后才是郤氏的女婿,并非郤氏的什么事都可以掺和。
只能说那样很对。
这一次东征本就是郤氏来报仇,随同出征的楼氏是帮忙,真正的苦主是郤氏,楼氏帮衬好也就行了。
“今后的鲁国执政是谁?”郤至得到郤杨的示意,向鲁国一众高层提出这个问题。
什么意思?就是郤至代表郤氏接受鲁国的投降了。
楼小白有点好奇鲁国付出了何等的代价,想着应该是很有诚意才对。
现在的形势之下,只能说鲁国必须破财消灾,他们要是再抠抠搜搜,不啻是在找死了。
可是说鲁国君臣识时务吧?他们非要挨一顿毒打才会知道自己错了。
要是说鲁国君臣不懂事,他们在挨了毒打可以很快认怂,还舍得进行赔偿。
也就是楼令不在现场,要不然绝对会代入满清面对列强的嘴脸。
只是……,满清起码不怂,敢跟当时的所有列强开战,打输了还没有亡国。
知道在当时跟列强作对的其他国家多惨吗?输了就是亡国的下场。
看看一战和二战列强之间的撕咬就知道了。
列强真的没有好到哪去,一旦战败就被扒骨抽筋的下场,甚至民族脊椎都直接给打断。
季孙行父面无表情地说道:“乃是宿。”
听到是季孙宿,很难不让楼小白挑了挑眉头。
“季孙宿是季孙氏的世子。我没有搞错的话,季孙行父其实是季孙宿的兄长吧?”楼小白低声问旁边的人。
恰好郤杨听到,代为回答道:“是啊,季孙宿是季孙行父的胞弟。”
这算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个家族的宗子或世子,不该是家主的嫡长子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