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个人负责主要劳动,人均分配193.41元。
直接用货币来表示,这样个人分配多少,那就比较直观了。
人跟人之间差别肯定是有的,男女出力也是不同,获取的报酬也是不一样的。
曹家沟大队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农业,农业收入占比是96%。
人均粮食生产,按936人算是754.6斤,按470人算是1535.2斤。
瓜果蔬菜人均生产,按936人算是457.8斤,按470人算是911.72斤。
这样无论是以实物折价,还是发放现金和实物,到手里的自然就比分配的多很多了。
但同时,这些人要自己承担生产成本和税费……
你收入多少,你家里人够不够用,留多少钱生产,多少钱开销……这就个人要做好计算了。
人民公社这个也是有好几个阶段的,是慢慢发展的。
但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不太合适纯农业的生产队。
虽然一开始就号召发展社办企业,队办企业,但全国这么多地方,很难处处发展起来。
即使到了最后解散人民公社的时候,全国社办、队办企业也不过150多万家,还是远远不够的。
问题在哪里呢?
生产费用这个没必要过多说,这个随着后面化肥、机械的投入,成本只会越来越高,不过用人力代替机械,的确是可以降低不少生产成本。
扣留费用这一块就有些好说的,公积金、公益金、工具折损费用、下一年生产预留、储备基金……
看到上面这些是不是有些熟悉,就是现在开公司差不多的一些项目。
人民公社跟公司的方法是很像的,不过每个社员既是股东,又是员工。
日常最低保障吃饭(包括家里人),缺钱了先支取一点点,每年年终按照工分(工作量)分红。
先排除生产成本,还要留资金进行下一年的发展,留公积金预防突发情况,担心下一年收成不好,留一点粮食做储备,生产工具折旧费用,到了年限换新生产工具……
剩下的就是股东的分红,但股东同时又是劳动参与者,每个人出力不同,而且家人还在里面吃饭(人七劳三或其六四),这些就要折算成资金,根据工分一一来做分配了。
A家里一个人干活,7个人吃饭,根据A的工分,一计算他的酬劳,那肯定是不够的,一年忙活下来,还欠公社(公司)一笔钱。
B家里2个人干活,6个人吃饭,一年下来,计算刚刚持平,两个人干一年,酬劳都花在吃饭上了。
C家里4个人干活,3个人吃饭,干活也都卖力,一年下来,除去一家人吃饭的花销,还有不少结余。
……
这就是当时公社出现的几种家庭情况。
A家里和B家里怎么办呢,A 家里干一年,还欠社里的钱,B家里干一年,也没有剩余。
那就申请救助金,还有些需要照顾的,那就申请救济粮。
A家里还欠公社(生产队)里的钱,那就先挂账,从公益金或生产预留费用里面先扣着,后面再慢慢还。
看了一些资料,不是从分配资金里面扣,每家无论是欠多少,还是会将今年的资金分配下去,顶多扣一些还账,手里总会留一些。(前文说的公社情况,有些地方表述有误)
一个靠农业的生产队,还积累资金,还想搞什么队办企业,扩大什么副业……难度是很大的,还不如全部分了,家家户户自己吃了。
等后面形势好了,在一起出去打工。
在生产力如此发达的今天,农业都是不太赚钱的,更何况是过去。
想拥有生产资料,想走长远,能成功的毕竟还是少数。
如果公社有社办企业或队办企业,亦或副业,可以占公社或大队工农生产总值一定的占比,那么人民公社这一套分配模式是没有问题的。
即农业生产的物资大多实物分配,工业赚取的资金也分配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留着下一年生产。
有了生产资料,这生活就可以逐步追上城市的工人生活,甚至超越。
当然,成为工人,那也过上了工人的生活,现在大多数人都实现了。
曹家沟即使按壮劳力470人进行分配,人均也就193.41元,比一级工的342元也是少上不少的,不过优势是全家60岁以下成年人都在赚钱,城市里面双职工家庭肯定是相对较少的。
走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人民公社这种分配模式是可取的,最少账目是比较清晰的。
但要达到那种程度,光靠社员农业积累,一年一年慢慢的攒,那生活的困顿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虽然后面农业生产逐步提高,分配也是多了不少,但买设备、购买原材料、组织生产……需要的时间太久了,很难看到彻底出头的时候。
不过已经熬出头的公社和生产队,后面放弃了,也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