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139章 陈尔铭还是杨尔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9章 陈尔铭还是杨尔铭

张鹿安让刘体仁和盛长翔守营,然后带着张捡、潘铁柱、吕祥发和吕祥启四个大高个,跟着光时亨一行进入桐城北拱门。

近距离通过,张鹿安发现桐城北拱门的城门都是厚重的实木,外面还包有厚厚的铁皮,铁皮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凸起的铁钉,铁钉上面还有一些暗红色的血迹没有擦拭干净,显然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继续往里走,是一个内嵌式瓮城,到了瓮城以后,光时亨借口回家一趟,让方以智和孙临将张鹿安带到桐城县衙,说完就驱马离去。

孙临望着光时亨的背影,吐了一口唾沫,口中说道:

“一个投机无耻的小人。”

张鹿安不敢接话,也没有继续询问,毕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只是跟着孙临和方以智继续往前走,但是拉过张捡,嘱咐张捡追上光时亨,将两张由福睿张钱庄出具的银票送给光时亨。

这个世界宁愿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很多时候礼繁人不怪。

自从光时亨离开以后,张鹿安也逐渐放松起来,与方以智和孙临聊的非常投机,方以智和孙临同岁,比张鹿安年长十一岁。

“桐城确实与众不同,其他县城都是方形,城外有护城河,然后最多在外面再扩建若干瓮城。桐城却是圆形,城墙呈现一定的弧度,城北还没有护城河,瓮城却建在了城内,难怪一直以来固若金汤。”张鹿安感叹道。

“是啊,桐城的确是块风水宝地,背靠投子山、龙眠山和玉屏山三座大山,东面还有龙眠河,西南边有石河,真正的三山夹两河,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桐城盛产桐油,也是以此命名;龙眠河可直通长江,水运方便,如果没有流贼,桐城就是一块人文荟萃,百姓富足之地。”

方以智骄傲地说道。

“密之兄还懂得风水?”张鹿安问道。

“家父对于易经有一定研究,在下也有一定的兴趣,只是宽而不专而已。”

果然是家学渊源,张鹿安心中感叹。

“其实也不仅如此。桐城之所以没有被流贼攻下来,还跟桐城本身的城池建设有很大关系。鹿安贤弟,你知道吗?现在的桐城县城,是万历四年由时任知县吴于阶和本地人曾任提督操江的盛汝谦等倡捐,将桐城土城墙改建为圆形的砖城墙,奠定了桐城古城的基本格局。

整个桐城砖城周长达到6里,绝对属于大县了。城墙普遍高过3丈6尺,雉堞1678垛,易守难攻;

城门有6座,分别是:东曰东作门、西曰西成门、南曰南薰门、北曰北拱门、东南曰向阳门、西北曰宜民门。

整个城池的形状近正圆,形似金龟,6座城门宛如龟之首尾加上四爪,穿街绕巷曲折其间的桐溪、洙泗二渠即为龟肠,寓金龟永寿之意,也有九曲聚财之功。可以说当初构建桐城城池的吴于阶吴知县和盛汝谦盛操江等人颇懂风水地理知识。正是有了如此坚固构造的城池,这才有了‘铁打的桐城’之称谓。”

孙临在一边侃侃而谈,对于桐城的历史和相关知识顺手拈来,堪称绝对的了解。

“桐城城池固然坚固无比,城内储存物资也是丰富,可是最终关键城池还是得有人来守卫,得有官员来运筹调度,可以说咱们现在的知县陈大人,也是功不可没的。”方以智补充道。

“不知陈大人是何名讳?密之兄和武公兄可否为在下介绍一二?否则待会见到本尊,在下也好避免茫然无措。”张鹿安请教道。

“陈知县,名尔铭,万历四十七年生人,籍贯为四川行省筠连县城东敬仰山下,如今虚岁年仅18岁,确实属于少年英雄。”方以智说道。

“呵呵,要我说,更应该叫他杨尔铭,毕竟他本姓就是杨。据说他自幼家贫无钱读书,他的家乡有位举人老爷名叫陈敦厚,陈敦厚在真武山下开馆讲学,杨尔铭时常站在门外听课,记性很好,对于陈敦厚的提问是对答如流。陈敦厚心中大赞,因此将杨尔铭收为义子着重培养。自己甚至花钱找关系主动作保,让杨尔铭以‘陈尔铭’的名义考试,有了秀才的功名。杨尔铭本人倒也非常争气,于崇祯六年秋闱中举人,那个时候他才虚岁十五岁。崇祯七年的春试之中,他又考中进士,当年年底被任命为我们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的知县,也算是一段传奇了。当然如果没有陈敦厚在后面的强力支持,也是不可能的事,加上杨尔铭当初就是以‘陈尔铭’的身份参加的乡试、会试和殿试,因此对外自称就是陈尔铭,彰显自己发达之后并不忘本。鹿安贤弟,你就叫他陈知县即可。”

孙临说的滔滔不绝,显然对于这个桐城的知县也是非常熟悉。

张鹿安听完以后心中有数,不住的点头。

三人继续有的没的聊的,张鹿安逐渐心里明白,原来两人也是受了各自家主的要求前来迎接的。

桐城的士绅、百姓对于境内出现两支外军第一印象就是感到心中惊恐,毕竟如今的大明官军的军纪实在不怎么样。据说潘可大率领的池州兵就在桐城城郊抢掠过,因此才没有放他们入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