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225章 朝鲜投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5章 朝鲜投降

令狐云湘按照张鹿安的命令,妥善安排整个桐城营登上了船,然后直接往西向登州而去。

至此,朝鲜国王渴望的来自天朝上国的援助彻底断绝。

面对着英俄尔岱的劝降,朝鲜国王李倧还在犹豫当中,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决定只要满足“存宗社”的基础上,朝鲜就可以无条件投降。

崇祯十年正月二十七日

多尔衮将包括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在内的朝鲜王室全部押解到了南汉山城城下,皇太极要求昭显世子亲自去向父亲李倧劝降,昭显世子宁死不肯,被多尔衮亲自抽了三十鞭子,打的他是皮开肉烂(很可能间接造成了昭显世子的早夭),但是昭显世子始终不肯说出一个字。

朝鲜国王李倧在城墙上看到此处,那是肝肠寸断,而且随着两位大君被押到跟前,说明了江华岛肯定陷落了,也说明大明的援助失败了。

原本南汉山城的防御使李时白不畏生死带着守军打退了清军的数十次进攻,南汉山城的城墙又是依山而建,异常险峻,哪怕清军拉来了重炮,还是无济于事,始终无法攻破南汉山城。

按照皇太极原来的计划,如果直接攻破南汉山城,就会当众剥夺朝鲜国王的统治权,将整个朝鲜纳入到直辖的郡县范围;

可是由于南汉山城的坚守,清军自始至终始终无法直接攻破南汉山城的城墙,而且朝鲜八道的义军仍然在零零散散不停地攻击清军的运输队,说明朝鲜国王在朝鲜大地上仍然拥有超强的号召力,这迫使皇太极改变了策略。最终决定还是通过朝鲜国王李倧这种软蛋来间接统治朝鲜更加地理想。

于是才有了捕获朝鲜两位大君的命令,就是要用李倧仅有的两个儿子,来迫使李倧就范。

皇太极眼见着昭显世子不听话,就示意多尔衮试试凤林大君李淏,李淏看到自己的长兄被打的没有个人样,当场害怕的几乎尿了裤子。

凤林大君李淏当即上前哭着大喊道:

“父王,您到底还有几个儿子?难道非得我们兄弟俩死在你的面前吗?”

李倧站在城头,口中不能答,只是知道不断地流泪而已。他的身边有大量的主战派还在坚持,当时宣战的命令还是他亲自下达的,如果自己先投降,怎么对得起那些死去的将士们和仍在坚持的将士们?可是城下的两个儿子又是他的心头肉,他该怎么办?

因此纠结万分。

“父王,你不要再想着明国的增援了,明国唯一派来的援兵桐城营,只有不过一千五百人,东江虽然派来了黄孙茂和邵启,但是他们却没有带来一兵一卒。而且桐城营也已撤离江华岛,我们大朝鲜早就孤立无援了。还望父王明鉴啊。”

李倧还是哭泣不止。

多尔衮看出了李淏的软蛋,缓缓地将佩刀拔出一半,凤林大君见得清楚,当即吓的立刻跪下趴伏于地连续磕头道:

“父王救我啊,他们真的会杀人的……呜呜”

李倧再也不能无动于衷,赶忙下令主和派大臣崔鸣吉下城进行“和平谈判”。

其实也由不得李倧不投降,随着南汉山城的被围日久,南汉山城内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恶化:城中粮草匮乏,到最后只能杀马充饥,时间久了,战马都被杀光了;天寒地冻,守城兵士却严重缺乏御寒的冬衣,只能用草席来抵挡凛冽的风雪,双手被冻得连兵器都拿不住。而一些朝中大臣竟然还有心思进行宴饮,完全没有任何抚恤基层将士的想法。守军们因此士气日益低落,战心全无。

崔鸣吉在事后对朝鲜国王李倧的上疏中,回忆当时的困境道:

“南汉之役,孤城守围四十余日,中外不通,命脉断绝。内而守堞将士冻馁垂死,外而八路援兵相继溃败,城中见粮不支旬日,而江华败报忽至,俄顷之间,军情汹汹,不测之变,迫在目前,当此之时,智者无所用其智,勇者无所施其勇。”

由此可见即使没有凤林大君的劝降,南汉山城实际上也是濒临崩溃了。

可是这一点也是皇太极无法知晓的,他只知道南汉山城中还有超过一万三千多朝鲜正规军,城墙坚固无法短期内被攻下。

而且由于扬古利的阵亡,对于整个清军的士气打击非常大,皇太极无法再承受持续性的巨大损失了,否则他此次攻打朝鲜的战略成果就会大打折扣,他本人的威望就会大打折扣。

这样的信息差和实际情况,是皇太极最后时刻还在坚持招降的根本原因,这也让朝鲜王国逃过一劫。

力主招降的皇太极对非常识时务的凤林大君李淏非常满意,心里已经有意扶持李淏上位的想法。而凤林大君的亲兄长昭显世子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

崔鸣吉来到城外大营后,清国负责谈判任务的英俄尔岱秉承着皇太极的旨意,宣布了以下条款:

一、当去明国之年号,绝明国之交往,献纳明国所与之诰命册印,采用大清年号,并按期躬来进谒(笔者注此条很明显是要朝鲜断绝与明的交往,成为清国的属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