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925章 清廷变政再用汉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鹿安的话音未落,新近投靠过来的朱国柱却好似有心思一般,欲言又止。

张鹿安善解人意地问道:

“朱大人但说无妨,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听听。”

“是,大帅。在下担心的还是清廷突然改变自己的策略。”

“此话怎讲?”

“最近两年,包括李成栋、金声桓、姜镶、姜曰广等大量的降将降官反正,江南的士绅群体又不断地发动各种起义,使得清廷对几乎所有的汉人文武官员都是带有深深的戒备之心。

就连之前安定江南一带的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洪大人和平定浙闽的总督张存仁都被清廷以各种缘由给召回北京。

要知道无论是洪承畴和张存仁都是异常难得的文武全才,如果他们重新起复的话,恐怕会对我们的计划带来严重的阻碍。”

“洪老贼和张存仁有那么厉害吗?”

一群将军们纷纷不屑地说道,朱国柱却不慌不忙地说道:

“他们厉不厉害,本官先不去说他,试问一下,自从崇祯十七年以来,为何清军一直势如破竹,轻易地便席卷天下?”

朱国柱的问题问完,文官们陷入了沉思,不愿意主动开口,武将们倒先讨论起来:

“清军确实强……”

“那只是一方面,主要是卖国投敌者太众……”

“确实,像咱们大帅这样忠勇兼备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张鹿安制止了众人讨论,示意朱国柱继续,朱国柱说道: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明朝廷失去了民心,而清廷顺应了民心。虽然不愿意承认,但这就是事实!”

“清廷既然顺应了民心,那为何各地百姓起义风起云涌,而令你等又重投我大明的怀抱之中呢?”

文官应廷吉话说的很不好听,朱国柱却不慌不忙地说道:

“先父为大明奋斗了一生,可以说一心为明。但是我们朱家三兄弟(指得是二弟朱国梓和四弟朱国标,三弟早夭)投靠的并不是大明,而是蓼国公……”

“这不是废话么?不是一样的么?”

朱国柱笑而不语,张鹿安制止了两人的讨论,示意朱国柱按照之前的思路继续说下去:

“之所以如今清国大乱,归根结底还是清廷的政策出了问题,清廷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几乎平定了除了两广、西南和登莱以外的大明全境,忘乎所以之下,多尔衮违背了多铎当初在南京城当众作出的承诺,强制推行剃发令,大失天下士绅之心,此为其一;

为了满足满清贵族的奢华的生活,多尔衮又在北方强制圈地,害得老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减少造成土地无人开垦而荒芜,粮食产量大降。

可是清军数量太多,还需要对南方、西南以及咱们登莱用兵,那么所需要的粮饷就是海量。

为了弥补军费的缺额,清廷虽然为了顺应民心而取消了祸国殃民的‘三饷’,但是随即强征的粮饷比三饷更重,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铤而走险。”

“我们都知道清廷不得人心,只是这跟洪老贼和张存仁又有什么关系?”

“满清贵族都是养尊处优,相比较政治统治,他们更信任军事镇压,但是反观洪承畴和张存仁则是清廷内难得的清醒之人,他们文能安抚广大士绅官僚,降低大家的反叛情绪;武能消灭大量的义军,安定地方。我们必须得重视啊。 ”

张鹿安对于朱国柱的说法深以为然,仔细思量,其实朱国柱的话外之音还在于尽可能争取地方士大夫的强力支持。

只是在张鹿安的心中,那帮人还没有被清廷杀怕,时机还不到位,张鹿安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军事上的问题。

经过与幕僚的进一步探讨后,张鹿安制定了初步的军事进攻计划,以部将张应举所部带领本镇官兵并投诚的窦进道和王文志两部人马,出兵淮扬,目的是控制徐州下游的宿迁、安东至黄湾一线,控制运河到黄湾的航线,确保后路的安全;

以部将于七率领本镇官兵并降将冯大栋和张德昌两部,进攻河南腹地,目的是寻机歼灭清军高第所部;

剩余的人马则是在张鹿安的率领下,留驻徐州,作为总预备队存在。

张鹿安同时跟张应举和于七表示,待到水路打通后,务必组织愿意相随的百姓向辽宁行省移民。

做好这些工作以后,张鹿安开始指示新官上任的赵光远,做好对洪承畴和张存仁的污蔑工作,或许是赵光远太过于想要表现,很快就凭借着自己的丰富想象力,自编自演了一出戏剧“五汉诞子”的戏码,具体内容就是皇太极、多尔衮、济尔哈朗、洪承畴和张存仁都和清国太后有染,导致清国太后自己都不清楚福临的亲身父亲是谁。

如此荒唐剧情的戏剧,在赵光远的组织下,迅速在鲁西和豫东一带传开,有人将情况密报给布木布泰、福临和多尔衮知晓,布木布泰只是微微一笑道:

“幼稚可笑,荒唐无稽,不去管它即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