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千里姻缘一信牵 > 第24章 过生日(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爸去上班后,我问大哥和小妹有没有什么节目,小妹说想和我们一起玩,而大哥则是到县城找他的朋友聊一些事。我们都吃完早餐,老妈还是没有回来,想到那些做好的米粉可能也不能放太长时间,于是就和小妹说,“兰静,你要不把米粉送去给老妈吃了以后再回来找我们玩吧?”小妹的名字叫兰静,不是我们同胞的,而是在我上高一那一年老妈抱回来的,当时我都已经十六岁,而我的小弟也有十三岁,原因是由于她原来那个家想要一个男孩而超生,她原来的那个家里有四个小孩,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当然也是超生的了,我们当时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第一胎生女孩的可以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男孩的话,就不能再生了,一般这个时候女方就要做一些措施了,比如说上环,如果生了两以上小孩的,女方则是要结扎了。反正我感觉那时候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很严厉的,如果不拒不执行的话,那些村干部会带人上门抢东西,例如家里的粮食、家用电器等,因为下文件交罚款也没有人会去交的,那些超生的孩子也不着急上户口,因为着急的话,你就要交罚款才行。小妹是两两岁多的时候就接回我们家里了,她当然是有记忆的了,我们也不想让她对她原先的家有太多的怨恨,因此每年过年我们都会送她回她亲生父母家里吃个饭,就像嫁出的女儿回娘家一样,只是当时她还很小,不太清楚大人的事,我们也只是实话实说,她原来那个家想给她要个弟弟,因此必须要送一两个孩子出去后,她们原来那个家才能继续生弟弟。她们家当时三个女孩是任由我妈要一个的,我妈想到年纪小点的比较容易习惯我们新的家庭,于是就要了她们家最小那个小女孩,也是现在的妹妹了,她已经到我们家生活了六年多了。记得她刚回到我们家的时候,我们几兄弟也是很开心的,但是因为年纪相差太远了,所以从小到大也没有太多的话和她说,她从小到都很多话说,胆子也算大,什么事都不怕的,我们三个当哥哥的也是对她照顾有加,让她也感觉到在家里是受宠的。我和她相处的时间也不长,一共也才两年时间,我就去了广州上学了,而大哥去省林校上学后,毕业又回到老家上班,因此和小妹相处的时间也不算少,最多的是小弟了,和她相处了六年的间才离开家到广州上林校。小妹听了我的话后,也是有点不太愿意的,因为她也不知道老妈在那里做事,我就建议她说:“你要不然就到我们家后面叫两声,如果有人回应的话,那老妈就是在后山的果园做事了,如果没有人搭理你,那就算了,老妈肯定是到家里的水稻田里做事了。小妹听也觉得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于是主走到房子的后面,往后山的方向大叫了几声,没多久,就听了老妈的声音从后山上传下来说:“叫什么叫,我马上就回来了,”听了老妈从后山传来的话,我们就放心了。于是就和砾砾、小妹一起往村里面走。我们这个村,听老人们说我们村的老祖宗是南宋后期从浙江那边过来了,当时的蒙古兵已经快打到南宋的京城临安了,自家的老祖宗就和几个朋友想着如何逃避过这段灾难,于是就和一些南下的老兵一起往广州的方向赶,没想到到从江西到广东的梅关的时候,大伙走丢了,我们的老祖宗就留下在南岭山区,也不知道再如何往南走了。只好在当地自力更生了,没想到经过几百年的后,他的后人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已经繁衍了近三十代了,人口也从当初的独一人到现在近万人,在我们县城周围几个村都是他的后代,而且还开枝散叶到隔壁的广西和北边的湖南,不得不说老祖宗的强大的遗传基因,到了现在居然也算是人丁兴旺了。我们直接到了我们家的祖屋,在我们村里,全部是姓莫的,全村一共分为四房,长房、二房、三房、四房。我们家是属于四房的,当初如何分成这四房的,我也是不太清楚的,但是我们房里的那个祠堂,和其他三房的是一模一样的,听说是以前的太公生了四个儿子,为了四兄弟和睦相处,太公在四个儿子都成家后,就把家分了,只是家里的所有财产长房分了一半,其余那三房合起了分了一半,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长房就是我们村比较有钱的而且人口也比较多的,我们三房的人口加起来也只是比长房多了两三百人。我们四房的人口一共也只有一百四十多人,在村里算是比较少的了。但是当时太公帮他四房的孩子修建的祠堂的规格都是一样的,而我们的祖屋则是建我们四房的祠堂周围,面积大约有几千平方,以前我父亲的那八个堂兄弟都是住在这里的祖屋,我爷爷有一个大哥,两兄弟一共有八个儿子,四个女儿,因此我父亲的这一辈也是很多兄弟的。至于我爷爷那一代的堂兄弟,也是有七八个的,也就是这些人组成了我们四房的所有人口的组成。爷爷住的祖屋,以前是住了一他们家全部人,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后来女儿嫁了,大儿子成家了,生了几个孩子,祖屋也就住不下了,只好在祖屋的边上又修建了自己的房子,就这样,祖屋就剩下我们家里的几口人和爷爷以及我的叔叔住在那里,记得我在五岁的时候,老爸也在村的后面修建了我们现在住的房子,但是离祖屋还是很远的。我们三个一起到了祖屋以后,只见到叔叔一个人在家里正在喂鸡,我们进去以和他打招呼,小叔就问我们吃了没有?我当然说是吃过了,事实也是这样的。爷爷在我们刚搬了新家后,就因病去世了,而自己的奶奶则是连我老妈也是没有见过她的面。叔叔的年纪比我大了大约二十来岁,只是从小没了娘,加上成长的那个年代,刚好碰到我们国家的最贫穷那几年,所以吃也吃不饱,又没有娘的关爱,他的性格从小就变得很孤僻,却又很有性格。但也是因为刚成年后,他就没有爸爸,而且妈妈又是早早过世了,他有婚事也就没有人管了。哥哥们都有自己的家,而且还是在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分了家了,现在是三个家庭了,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就这样一年复一年过去了,他也成了村里面少有的几个光棍了,虽然年纪不算大大,但因为长相不出众,经济也不好,因而很多人都敬而远之。而大伯的儿子也开始结婚了,我当时还在老家,我的心中就有一种预感,这个小叔可能要打光棍了。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在外面又上学几年了,工作也的一年多的时间了,他的状况一点也没有改变,还变得更差了。我们三个在叔叔的客厅里,见到叔叔刚吃的早餐还没有收起来,是我们农村常见早餐,(炒饭加青菜)。我向这个孤寂的叔叔介绍了砾砾,砾砾也叫了他一声:“叔叔,你好。”我们又去了一旁的祠堂,也让砾砾见识一下我们南方的祠堂的样子。这是我们这边常见的祠堂,有点像北方的四合院,但和四合院不一样的是这里的院子是开放式的,可以分为主屋、东厢、西厢,主屋和东厢、西厢之间各有一条两米宽的小街,长约一百五十米,东厢房和西厢房的建筑是一样的,每一幢厢房都由二十多间房子组成,里面有两处天井,而我叔叔住的那一点地方就是西厢房的其中一部分。主屋的左右各有五六间房子组成,最中间大厅就是我们的祠堂,面积是约有两百多平方,最前面是摆着祖宗的牌位,还有一张长条桌,是用来摆放供品的,左右各有一排太师椅,接着两边还堆放着很多长条凳,是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取出来用的。最前面还有一个小天井,门口就在天井边上,由于天井在门的边上,因此大屋里往外面看,这个大门不是在房子的正中,而是很偏向西方,因为天井的位置是在房子的正前方的中间位置了。主屋的门口是一个小广场,平时是有很多小朋友在那里玩耍的,主屋的正对面也是一排房子,东西方向也是各一排房子,房子外面就是那两条大街了,感觉像一座大型北方四合院。里面住一两百人也是没有问题的,由于我们村是依山而建的,因此村里面是没有水井的,以前用水都是要靠人力去附近的山溪里面挑回来,到了生产队那个年代,则是用上了自来水,因为县人民医院就挨着我们村,因此那时建医院时用了我们村的地,我们村的干部也提出来要县里把自来水架设到我们村里,只是当时没有架到各家各户,而是架到每个生产队的队部,我们村当时一共有四个生产队,也是按我们四房从口来分的,因此每个生产队的队部都修建了一个四五百立方的蓄水池,在池的底部修了几个水龙头,让村民接水。我把我们四房的祠堂大致和砾砾介绍了一下,也算是让她增长我们这边的一些祠堂文化了。我还打趣她说:“以后你要是和结婚了,一定要从我们四房门楼进来,走东厢大街到祠堂的大厅拜过祖宗牌位后,从西厢大街出来,才能回到自己的家,这过程是有点一复杂的,但是我想一个人也许一生也就一次,麻烦一点也无所谓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