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一城之前想得有些简单,营级干部中校军衔,副营级干部少校军衔,在这个年代并不适用。
谢一城现在感到最可惜的点在于,他没有跟吴孝一样被颁发授予独立自由勋章跟解放勋章。
不过稍微一想也就过去,这么早参军入伍经历战争到现在,有个勋章那也是应该的。
再说他这又不是没有勋章,只不过没在现在颁发而已。
早先打下来飞机,还有那么多事情忙活,后续又参加比试拿头名,甚至半岛战场的勋章他也有。
虽然没有迈过半岛去对岸作战,可当初的边防团也在作战序列,随时会抽调过去进行作战。
51年颁发的半岛纪念章,所有参战战士都有,谢一城自然也有。
53年后续由半岛颁发了胜利纪念章,这个谢一城就没有,因为只颁发给当时还停留在半岛的战士。
所以这个奖章不只是谢一城没有,在38军的谢一国同样没有,那时候他受伤不在。
这次授衔,整个大队从上到下都是喜气洋洋,很多人并不知道授衔下来有什么具体作用,只知道算是嘉奖的一种。
并且随着军衔的不同,还有额外的军衔补贴。
原先的大队里面的连级干部或者副营级干部那种津贴,现在更加具象化,按照军衔来计算更加明确。
吴孝依旧是整个大队薪金收入最高的那位,除了本身的大尉军衔薪金比谢一城高,高山补贴也是按照百分比增加。
除此之外,吴孝还有长达十多年的军龄补贴,作为大队战士中军龄最高的一位,补贴自然更多。
不过大队相较其他地方而言,缺少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补贴军种,那就是技术兵补贴。
能长时间留在部队的技术兵,多是军官,补贴额度大概在5%到10%之间不等。
这个年代的部队待遇,只要当上军官,实际待遇是比地方工厂待遇要高的多。
哪怕最低级的准尉,一个月加上各种补贴也能达到50元以上,如果又是技术兵种又在高原或者高山、沙漠等艰苦地方参军,再加上有多年军龄补贴,各种加在一起,远超地方平均工资。
“队长,开饭了。”
谢一城这边回到屋里收拾着,那边战士来喊:“首长在那边等你过去一起吃饭。”
“我这就过去。”
谢一城放下东西直接走出屋。
“谢队长来了,正事忙活完可算能好好唠唠了。”
中年人看着谢一城笑道:“可是久仰大名,这次见到确实不一般。
“娶媳妇没?”
“娶了,家里孩子都仨了。”
“我还想着没成家,给你找个身家好知根知底的姑娘成家呢。”
谢一城笑道:“部队要成家的同志多,看看谁合适回头介绍给他们也行。
“我跟我媳妇这辈子算是绑一块,彻底分不开。”
“在部队真爷们,在家真男人。”
中年人夸赞谢一城一番后,跟身旁的吴孝邵义进也聊了几句。
“首长,你们后续还要在基层走吗?”
“要走,地方上的大队驻地走一转。”
“那是一起走遍总队下属所有大队?”
“那倒不是,总队下属大队太多,我们这几天走一个下雪入冬都走不完。
“下来为大队授衔的不只是我们,还有另外一队,分成两拨进行。”
一番话聊下来谢一城才得知到更多细节点,想想也确实该这样,不然真由他们一行人下来进行,入冬下雪前肯定是完成不了。
更不要说还要留大队留足时间,后续他们也要下基层对每个驻扎在基层的小队跟分队进行授衔,也要留足时间。
他们不到,分发下来的肩章勋章有些到不了大队,即使知道消息也没办法下基层去进行授衔,只能等到东西送到才行。
只是这么一来,其他地方已经授衔很长时间,这边下面还没有进行,差的太多会影响后续,很多事到时没有办法交代。
授衔还是一级一级向下才是最正确的,包括谢一城刚刚看谢家康,他肩膀上已经有了肩章,直接穿戴上给他们授衔的,有特殊意义。
没一会,饭菜端上桌,中年人看着饭菜有些拧眉:“咋整这么多肉?这也太铺张了,去年遭灾那么严重今年秋收还不知道具体啥情况,这么整咋行。”
谢一城赶紧开口讲解着:“首长,这些都是我们大队长跟同志们下去扑灭山火,从林子里带回来那些被烧死的野兽牲畜带回来的。
“带回来的东西多,不只是咱们这,其他战士都分到的有。”
“灭山火带回来的?”
吴孝看着中年人目光注视在他身上,点头解释着:“林子里火大,一旦烧起来止不住,好些山里东西逃不掉,在里面活生生被烧死。
“把山里火扑灭,地上这么多烧死的东西,大队跟下面一同行动的小队分队,还有帮忙灭山火的山屯老乡们,就各自分了些带回去。”
“下面基层同志跟乡亲们都分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