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别人亮剑,我亮导弹! > 第54章 中条山战前态势(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4章 中条山战前态势(二)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中条山的情况。

中条山位于晋省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

它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晋省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

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说不上重要不重要。

如果让鬼子长期据守这里,深挖洞、广积粮,还是挺难对付的。

但鬼子估计也没这个想法,只是为了在这里歼灭姜无发军的有生力量。

如此看来,采取运动战、游击战,不与鬼子战略决战,也未为不可。

这样的话,中条山的战略地位也就算不上多大了。

当时有很多人认为,鬼子占据中条山,就能打通南北通路。

但晋省盘着两条龙:386旅和独立旅。

就算鬼子占据了中条山,来来来,小鬼子你走一个试试!

这样看的话,本来姜无发军应该打不过就撤下来。

留给李云龙部一个第一次硬扛6个师团加两个旅团而不死的机会。

但是无论姜无发还是接替卫将军的何静资,都无比看重中条山。

认为对华夏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控制住豫省北边、晋省南边以及秦省。

进能扰乱敌后,牵制鬼子兵力;

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

就膏药国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根据地。

既可渡河南下,威胁陇海,侵犯中原;

又可北上与其在晋省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

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

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倭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1938年春,晋省境内的华夏军队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

鬼子侵占晋省后,为了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

自1938年以来曾十三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

膏药军调集了四个师团的兵力,环绕中条山外围,对华夏军队形成包围态势。

而姜无发既认为中条山重要,又认为针对我方更重要。

不仅不加强中条山防务,反而不断从中条山抽调部队来对付我军。

杨将军的第四集团军行事与八路军相似,被称为“七路半”(七路半不只这一路,比如傅水部所部和当年的楚云飞部),也引起了姜无发的不满。

中条山中很多老人直到现在还能记得当年杨将军(孙将军)的部队和他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每到收获和播种季节,这些士兵就来帮助他们干农活,把收割的麦子背到打麦场,碾净晒干,给他们装进粮仓里。

干了这么多的活,却从来不吃他们一顿饭。

这些士兵们对老百姓就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到有活就帮忙干,挑水扫院,劈柴下地,老百姓的所有活几乎都被他们承包了。

逢年过节,这些士兵们就买些肉和酒,然后请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去吃饭。

老人们和那些军长师长们坐在一张桌子上,没有一点拘谨和生疏。

军官们还上门给家家户户拜年,给村子里的孩子发压岁钱。

姜无发觉得,这和我军不是一样吗?

害怕哪天杨将军的传承人孙将军(这时候杨将军被姜无发关押着呢)率领部队转投我军,于是将第四集团军调离中条山。

1940年10月移防至黄河南岸的洛阳以东,守备偃师、巩县、肥水、荥阳、广武百余里防线。

孙将军也被姜无发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夺了军权。

接着姜无发又相继从中条山抽调部队,不防鬼子,只防我军、反我军。

中条山原有守军26万人,被姜无发一通折腾,只剩下了17万。

即使只剩下17万,如果放手让何静资去指挥,也有可能打赢。

因为当时鬼子兵力在十万出头,比姜无发军少。而且姜无发军是据险而守,占有地利优势。

但是姜无发又犯了“将在外,君主遥相指挥”的错误。

对于中条山的情况,何静资与下面将领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事实上鬼子的想法是:“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晋省南部姜无发军的一战”。

也就是说,鬼子想的是消灭姜无发的有生力量。

但何静资他们一致认为膏药军是要渡过黄河,从而威胁洛阳和西安,打通大西北。

为了保住黄河防线,何静资希望能主动出击。

将计划报给姜无发后,姜无发同意何静资等人的判断,但是下的命令确是要巩固黄河沿线。

并且调集西北大量机动部队前往豫省和秦省加固河防。

把中条山作为机动的总预备队派往黄河南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