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大明,我来了! > 第19章 信的过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循,字德遵,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妥妥的状元公。杨士奇的老乡,还是一个县的。

在永乐二十二年至宣德五年的时间内,陈循连续晋升,先后担任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讲学士。正统九年后,陈循以翰林院学士的身份进入了内阁,历任户部右侍郎湣⒒Р可惺榈戎啊T谕聊局变后,陈循因为支持于谦的主张而被提升为户部尚书。明英宗复位后,他曾被廷杖一百并被贬谪到铁岭卫,最终削籍为民。尽管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和个人挫折,陈循在天顺六年(146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他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在朝时间长达四十三年,并在正统十四年八月至天顺元年正月(1449-1457年)间担任内阁首辅。陈循在明代前期政治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显着,他对朝廷的典章制度有深入了解,因此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参与了许多重大政务,既涉及宫廷内部的高级机密,也包括地方基层事务。陈循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对国家的忠诚,成为了明代初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

“皇爷,翰林院侍讲学士陈循大人已经在殿外等候。”

“进来吧。”朱祁镇放下手中的书,站起身,离开书案。

“臣,翰林院侍讲学士陈循,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陈循一丝不苟的跪下行礼。

“陈爱卿不必多礼,朕这里没那么多大规矩,起来吧。”朱祁镇坐定,笑着说道。

“君臣之礼不可废,臣子觐见君父,自当恪守臣子的本分。”陈循坚持行完三叩九拜大礼,这才起身。

得,又来一个头铁的,不光头铁,还很轴。

“给陈爱卿上茶。”

“谢陛下。”陈循又跪下了。朱祁镇一阵无语,看他这认真样,朱祁镇只好收起笑容,认真的接受他的行礼。

这时,侯宝进来禀报,“皇爷,已近中午,皇太后那边命人送来了午膳。”

朱祁镇笑着站起身对陈循说道,“相请不如偶遇,陈爱卿你有口福了,走,陪朕一起用膳吧。”

说着,拉着陈循的手就往桌前走去,陈循还是第一次陪皇帝用膳,多少有些受宠若惊。本来早上喝了一肚子稀粥赶早朝,下了早朝又忙活了一个上午肚子早就抗议了,原本想着去南门外的吃点东西,结果被太监叫到了乾清宫。

两碗冒尖的米饭,一碟炒鲜虾,一盘油泼三丝,一份凉拌薄荷,再加上一盘葱烧老豆腐,陈循一看,“陛下简朴如此,臣等惭愧。”

“哪里话,陈爱卿,别拘着了,赶紧坐。”朱祁镇坐下,也不用侯宝伺候,拿起筷子端起碗就开吃。

陈循哪敢不客气啊,每次夹菜都是只夹眼前的那盘,可那盘油泼三丝里有大葱,他一个江西人实在吃不惯,只好硬着头皮就着米饭吃。

“陈爱卿,别光吃米饭,这鲜虾不错,尝尝。这可是母后亲自做的,你可是头一个吃到皇太后做的菜的臣子。”

“臣惶恐!”

“吃个饭惶恐什么,侯宝,把这盘鲜虾给陈爱卿端过去。”

朱祁镇吃饭比较快,一碗米饭,很快见底,这时朱祁镇叹了口气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百姓不易啊。”

陈循赶紧放下筷子道,“陛下为何有如此感慨?”

“陈爱卿,不瞒你说,如今的国库,就像这碗中的大米,吃一些可就少一些喽。”

“陛下可是担心赋税一事?”陈循问道。

“是,也不是。”

陈循一听,一时没明白啥意思。

“朕再问你,据你了解,如今普通百姓家中,可有隔夜之粮?”

“这几年我大明还算风调雨顺,没有大的天灾,臣不敢说家家都有隔夜之粮,但是吃饱饭应该还是可以的。”

朱祁镇笑笑,看了看侯宝,侯宝会意,赶紧从书案上拿过来两本奏疏,递给了陈循。

陈循打开一看,一本是监察御史王崇古发来的,一本是李庸发来的。

陈循越看眉头紧锁,良久才抬起头,“陛下,这…可是真的?”

朱祁镇点点头,放下手中的筷子,擦了擦手,站起身说道,“朝会上的事你也听说了吧。”

“是,臣当时就在场。”

“说说你的看法。”

陈循想了想道,“陛下,此风断不可长,若纵容此风蔓延,那天下百姓将无田可种,朝廷将无赋可征!”

“陈爱卿一针见血。太皇太后果然没看错人。”朱祁镇点点头道。

“啊,太皇太后…”陈循大感惊讶。

“朕有意成立一个清查全国田亩的机构,叫国家土地管理司,负责全国土地的清查和管理事宜,你看如何?”!

“臣以为可行!田地是国家赋税的命脉,若任由这些豪门大族,贪官污吏肆意兼并,那将…”陈循没敢说下。

“你想说百姓最后会揭竿而起,大明将国将不国吧。”

“臣不敢。”他就是在头铁,也不敢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