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姑姑,姑姑!”

随着两道清脆的喊声,一个如百灵鸟样轻盈的小姑娘骑着小马驹飞驰而来,人未到声先至,嫣然笑眯眯地看着小丫头欢快的身影,不由感叹道:“这鄂伦县真是个好地方,你们看,这小丫头现在可活泼多了!”

父子俩也笑着点点头,确实,不光是幼灵了,少玥,卫林也肉眼可见地开朗了不少,更别说那些逃难过来的村民了,踏实的生活,忙碌的工作,让他们有了主心骨,也有了盼头!

“哎!慢点儿,我们在这!”嫣然跟幼灵挥手示意,很快,小丫头就驱马一溜小跑到了近前,她的额头汗津津,扎起的发束有两缕调皮地黏在她红扑扑的脸颊上,显得那么生动鲜活!

“姑姑,姑父,小哥!你们快去看,顾婶子那边又捣鼓出好东西了!”幼灵兴奋地低喊,一双眼睛亮晶晶。

“哦?是啥好东西?”秦天柱不由诧异,上个月,科研达人顾婶子,刚刚把改良犁造了出来。

说起这个改良犁,也是他家娘子那套农书上记载的,嫣然和秦铭母子俩对于这种老式农具还没有概念,在他们的记忆里,只知道拖拉机、车犁这类机械化的犁地种田工具。

可他秦天柱是谁?

在现代,他好歹也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是接触过农活的,虽不精通,但作为男人,基本的农具和机械原理还是懂的。看到这个改良犁后,秦天柱如获至宝,拉着儿子仔细研究了一番,发现对于他们这个时代还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

事情要从头说起,在春天开荒的时候,翻耕荒原土地,长工们大多使用最简单的人力和锄头。现有的犁具,很难犁过厚草皮,因为哪怕是烧过的荒地,草根也很深,需要频繁更换犁华和犁刀,而那时,他们的铁矿都还没开采,工具和原料实在有限。

顾婶子是个有心的,她在潜心研究了十余日后,将犁具因地制宜地改回木犁,并在木犁上加了锋利的锻铁犁锌。这种犁锌耐磨而且可以磨利,对拓荒者更为有用,因为它能迅速而合适地翻耕草皮。

如果秦家三人有农业发展史方面的知识,就会惊讶顾婶子的创造发明能力了,因为它竟然和十九世纪中期的草原草皮切割犁大同小异!

这套犁具装备很重,好处是压得很稳。单单犁本身,不算犁柄或犁杆,就有百来斤重。犁杆和犁柄还要增加重量,全部重量由犁杆前面的两个小木轮支撑着,它们调整翻土的深度和宽度。这种草原草皮切割犁需要三头至七头牛来牵引,一名扶犁手,还需要一个男孩来赶牛。当它刚被研制出来的时候,着实让一众老农民们赞叹了一把,快,实在是太快了,这一套犁具能抵六七个壮汉的活计。

不过术业有专攻,这草皮切割机只限于开坑荒草地,对于后续的平整翻地而言,它动用的阵仗实在太大了!

于是,顾婶子又开始潜心研究了,可创造发明哪里是容易的?一次创新已是难得,没有个多年的积累,哪能一蹴而就?

就在这时,秦秀才适时地回忆起了他曾经在书中见过的改良铸铁犁,凭着记忆,他把这个新式犁画了出来,图纸绘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有看没有懂,不过这改良犁图虽只有形没有魂,幸好关键部分,他秀才公还是记得的,经过一番仔细描述后,顾婶子顿悟了。

原来还可以这样?

有如醍醐灌顶的顾婶子,似瑛姑做题般废寝忘食,在顾铁匠的协助下,夫妻档不消十日,又把改良犁造了出来。这改良犁是一种铸铁犁,比之大雍普遍使用的曲辕犁,还有前些天研制出来的草皮切割犁,优点是减少了犁地的人力和畜力。如果扶犁手使用牛,就可以从两头减少到一头;如使用马,就可以从三匹减少两匹。铁犁也可以在使用人力上从两、三人减至一人。人力和役畜的减少意味着他们的成本可以从中大大节省,速度也能大大提升。

但随之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腐烂和破碎的草皮会堆积在犁上,直至不能再往前进。扶犁手必须带一根捣棒,每走几尺就得从犁上刮去草皮,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效率!

这可愁坏了精益求精的顾婶子,捉急的秦秀才拉着儿子也是一通翻书,仔仔细细地寻找关键字,最后得出结论,若要减少草皮和泥土堆积,就得做出表面高度抛光的犁壁,减少在第二次犁地时的阻塞。后经过顾家一家人的不断试验,再次改良后的犁果然成了不粘犁。

打铁趁热,随后,他们又设计了锯条带钢,甚至做出了钢制的切削边,把钢边很小心地焊到犁壁上,短短两个月里,在文秀才和武铁匠的通力合作下,做到了领先几个朝代的农具革新!

这么大的科研成果,在秦天柱一家看来,已经十分牛逼了,真真值得纪念啊!

可他们没想到,顾婶子这么快又有大动作了!

“走,我们快去看看!”

几人沿着阡陌快马奔驰,本来他们以为目的地会是顾家的院子,可没想到,幼灵一路把他们带到了最北端的仙女河边!

初夏暖阳映照下,美丽的仙女河波光粼粼,河边围着一群汉子,秦里正也赫然在内,他们的交谈声犹如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大家的议论焦点,则是挺立在河滩上的一个巨无霸——水车!

说起这水车啊,在华国的发展史可算是源远流长了,论知名度,首推秦朝的郑国渠,它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是华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当然,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关于水车最为家喻户晓的故事,则是神笔马良了!

有了水车,低水高送,引水入渠,将不再是难题,这不,眼前的河岸边,就在上演着这一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