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现言 > 渣男改造纪事 > 第14章 来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唐景年一声怒吼,控制不住的就拿起了手边的戒尺,向着小郎敲了过去。

甚至他陡然之间就有了一种老父亲,在辅导学渣儿子做作业,还看着儿子自暴自弃不知悔改不求上进的心情。

看着小郎那副不争气的样子,他心头的火焰那是蹭蹭的就往上冒啊!

小郎见势不妙,蹭的一下就跳到了门外,躲过了那一戒尺。

“大哥,你别生气啊!我这主意不是挺好的吗?”

小郎也觉得委屈,他是看过大哥学习的样子的,那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就这还是伤了脑子失忆呢!

明知前路不通,就要懂得及时放弃才对啊!

小郎看着唐景年余怒未消的样子,说完就赶紧的跑了。

躲过一时是一时,说不准等会儿大哥就消气了。

唐景年生气归生气,但是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生气。

因为连他自己都觉得小郎的话很有道理,要是条件允许,唐景年自己也想要抱大腿。

就是因为大家都有同样的想法,唐景年才会生气!

因为小郎的不想努力,是寄托在唐景年的努力上的。

唐景年在自己苦哈哈的学习的时候,会让小郎这么舒服吗?

怎么可能??

可怜的小郎,还以为自己真情实感的剖析,会得到唐景年的认同,让自己以后能够过的松快些。

却怎么也没想,这才是自己悲惨命运的开始。

唐景年没有想到,自己人虽然住在庙里,但是还是挺受人关注的,就在法事过后的头一天,寺里的知客僧就给唐景年递了几封信来。

这几封信的到来,着实让唐景年有些受宠若惊。

虽然这些信的内容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前半篇先是沉痛哀悼,后半篇都是询问唐景年的头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好一些?会不会对下次的考试有影响?

看的出来,关于唐景年失忆的事情,已经被传播出去了。

这些信从字里行间可以分析出,应该都是原身的同窗寄来的。

还有一封信比较特殊,寄来的信里夹杂着几篇做好的文章,唐景年没仔细看就先放下了,拿起了最后一张薄薄的信纸。

信上的内容极其简单,只简单的问了一下他的近况,重点告诉他这几篇文章是他之前省考,取中的前三名作出的文章,让他好好的看一看,顺便让唐景年将自己当时在考场上写的文章默写出来,给他寄过去。

要不是因为唐景年当时病倒了,这些事情应该是第一时间就做的。

言语之间,颇有些谆谆教诲之意,应该是原身的老师。

原来还是一直有人,在记挂着原身的啊!

这些信让唐景年格外感动的同时,也让唐景年有些麻爪了,他根本就不记得啊!

好在他之前找了个好借口,现在好歹还能敷衍一番。

唐景年简直是不敢想,要是自己没有得到“红鸾”,根本就不敢跟这些旧交回信,那原身之前所拥有的人脉,就会在一夕之间被斩断。

仔细的看完信里的几篇文章之后,唐景年只有一个感觉,很厉害!!

具体厉害在什么地方,咱也不明白!

唐景年对于给王姓夫子的回信,是斟酌了又斟酌,说自己最近伤了脑子,失了一些记忆,对于以往的事情都有些记不太清了,目前正在复习自己以往的功课。

对于几位同窗的来信,唐景年的回复就简单的多了。

很快,王夫子就回了信过来,随信而来的,还有一些书籍和五花八门的文章。

这些信件有来有往,唐景年慢慢的也抄完了原身所有的书,他住的客室里,也已经堆满了书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唐景年在抄完这些书之后,还会每日诵读。

再加上王夫子经常会给他布置一些功课,唐景年也开始慢慢的习惯起做这些文章来。

说到考科举,那也是有一些小技巧的。

一个靠谱的老师,真的是可以让自己的学生少走很多的弯路,唐景年恰好就碰上了这样一位好老师。

三年的守孝,一转眼就到头了。

除孝之后,唐景年把山上的东西,都搬回了家。

唐景年敢走出寺庙的大门,是因为在他开始抄写佛经的第三个月,老主持发现了他供在佛前的经书上,拥有强大的力量,简直就是镇宅辟邪的法宝。

老主持一个劲的说唐景年与佛有缘,极力劝说唐景年出家。

甚至断言,唐景年要是剃度出家,以后定会成为得道高僧。

唐景年敬敏不谢,他觉得自己尘缘未了,时机未到。

真正的原因是,唐景年想吃肉,非常的想!!

而且,他知道能有这样的效果,大概因为手里这支笔“红鸾”的功效。

“红鸾”就在唐景年最好的护身符,只要有它在,唐景年根本就不必再害怕那些阴鬼邪物。

这三年的时间,因为守孝,也因为是住在庙里,每天都是素菜的日子,唐景年已经觉得自己够苦了。

想到要是真的出家做了和尚,那不就是一辈子都吃不了肉了?

这一点,唐景年觉得自己实在无法接受。

关键在于,法华寺的斋饭的味道实在是很一般。

不过,也托了这些年茹素的福,唐景年连喝药都觉得别有一番滋味,现在身体里的毒素已经完全清空了。

唐景年现在的身体,感觉非常的好。

这次的考试,唐景年敢保证自己,至少不会因为身体的原因再次折戟。

在草草的打扫了一下家里之后,唐景年马不停蹄的就赶往了宁州省城。

因为这一次的省试,很快就要举行了。

唐景年要赶在开考之前,顺利的到达省城。

要知道,他的同窗们早早的就已经启程了。

就是到了省城事情也不少呢,一方面要找到合适的住所,另一方面,唐景年还要积极的融入当地的文人圈子。

俗称,扬名!

大齐的考试制度还并不是特别的完善,想要金榜题名考中进士,有两种途径:一是老老实实的考试拿高分,二是单纯的走关系,让一些京城里德高望重的大腕作为推荐人,这样就可以绕过科举,直接担任官职。

唐景年现在能走的,也只有前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