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大明捉鬼记:明朝那些魑魅魍魉 > 第160章 意外完美的局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威黄昏来到义州与赵率教合兵,林丹汗早不知撤哪里去了。

代善还跟在后面,双方距离十里在大凌河边立营,辎重都在爬犁上,明军变慢了,但女真也没有一口吃掉的实力。

正月十九,明军继续后撤,通过鞑靼人守着的五台沟,来到林丹汗之前立营的清河,这时才得知消息,鞑靼人在宝山立营,大汗希望林都督别撤了,对士气不利,明蒙联军至少应该与追击的女真人打一场。

说的好有道理,那就干一架。

可惜代善没给机会,义州就没追击。

正月二十,明军又开始后撤,来到泉阳河畔,距离林丹汗所谓的立营地宝山也就七八十里。

此地已是医巫闾山北端,草原边沿,真的不需要再退了,传出去没脸见人了。

自此,明军一股脑‘溃退’三百里,距离锦州快马一日半行程,可以说‘兵败如山倒’。

但同时也收到了辽西大山里留守斥候的消息,女真大军只留下不到两万人留守锦州,其余人浩浩荡荡去往辽西。

林威差点高兴得蹦起来,吃了个亏,比演一场效果还好,努尔哈赤的军事行为完全受战略目的牵制,他越聪明、越理智,越会进入固定思维陷阱。

玩一场能让老东西彻底放心,这就够了,他大概认为察哈尔此刻丝毫没有作战能力,被困在草原内。

殊不知老子大方的很,给鞑靼人的粮草比自己留下的还多,他们不仅没有被喀尔喀牧民拖住,还多出两万新兵,具备了奔袭能力。

林丹汗若还在宝山,老子就把眼珠子抠出来。

哈哈,去吧,两位大汗去各自实现你们一统天下的伟大理想吧,老子偷家去了。

同一时间,丁绍轼带着一队属官,由一千人护卫绕行辽西大山,来到宁远城下。

宁远作为辽西中部大城,被人不约而同称为兵堡,并不是因为驻军原因,而是因为这座城池修建的方位和构造,让人一看就明白坚不可摧。

矩形城池既不是传统的正南正北,也不是沿着辽西走廊方向的东西结构,像一个插在路中央的铁蒺藜,不当不正,用城池的两角迎接辽西驿道,另两角指向大山大海。

孙承宗和袁崇焕用了三年时间,把宁远打造成一个刺猬,城墙又是山字形,像一个四面獠牙的猛兽,攻城时敌军会被分割成数块,任何一处都会三面接敌,整座城池没有弱点。

城墙上大小火炮百多门,除了强攻,别无门路。

此刻的宁远城只有南门能进出,另外三个城门被堵死了,丁绍轼自北而来,绕着城墙转了半圈,琢磨一会怎么‘夺权’好看一点。

没错,林威给他的任务是决不能让袁崇焕出头,按照林大爷的话说,此人什么都好,就是过于自负,一旦靠宁远大功巡抚关外,手下大将、顶头经略都会被他‘驱使’,朝廷若‘百依百顺’,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自掘坟墓。

为了丁绍轼能明白袁崇焕的利弊,林威还特意强调,袁崇焕有深刻的‘门党门阀’观念,反应在军事上就是唐代藩镇式的军阀,抢权揽权会成为他第一要务,面对国战简直是灾难。

好吧,丁大人信了,袁崇焕座师韩爌、门师孙承宗,均是东林大佬、阁臣,有门党之别很正常,而且他一直擅自截留松锦退下来的大军,僭越行为明显,不听话就论罪。

次辅抢一个七品兵备道的权不合理,但有林威的总理官大印,让金启倧顶一顶就行,金大人现在是蓟辽四品行军赞画、督粮参政,比袁崇焕品阶高多了。

丁绍轼刚到城门口,就看到袁崇焕匆匆带着一堆守将而来,这里他是‘地主’,的确很威风。

“下官宁远兵备道袁崇焕,恭迎丁大人。”

丁绍轼认识袁崇焕,连马都没下,架子足够高,居高临下道,“元素辛苦了,宁远此刻将会成为前线,本官适逢其会,誓与城池共存亡。”

“下官荣辱与共,誓死保护诸位大人安危,击退奴酋骄兵。”

“呵呵,宁远此刻并非孤城,明蒙联军八万人在医巫闾山,双方必须相互配合,金启倧金大人是林都督任命的主官,此刻起一切军务由他代理,诸将归他节制,元素做好后勤辎重之事即可。”

袁崇焕猛得抬头,丁绍轼已驱马前行,飘来淡淡的一句话,“金大人持有林都督御赐龙纹刀,权同尚方剑,元素领命吧。”

后面的金启倧此刻下马,对袁崇焕拱拱手,“元素见谅,这不是单纯的守城作战,包括宁远二十里外的觉华岛水师基地,金某都得同时节制,我们需要配合林都督完成对辽沈的攻掠。”

袁崇焕一万个不情愿,他也是高第和林威共同节制的文官,军令当头,撒泼抢权可能会换来痛快一刀。

但他又心有不甘,沉声说道,“觉华岛水师下官无法节制,林都督对辽沈攻掠是何意?”

金启倧对他的表现很不满,又不想过多解释,抬头看一眼后面的几位将军,“何人是满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