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知府见村子山清水秀,便一个人溜达到河边,看见了逃学的岑远舟,见这孩子长的眉清目秀,十分伶俐,便起了校考的心思,结果自然是一塌糊涂,知府大失所望,知府问他可知读书的意义,岑远舟答不上来。因为这件事,整个村子都挨了县里的批评,称为“无学之地”,由此岑远舟成了整个村里的耻辱,受尽白眼。

岑远舟只是不读书,但他实际十分聪慧,这件事发生后,他敏锐的感受到了村民对他们家明里暗里的排挤,便找到村正,想要去找知府为村里正名。

他现在是一小小村童,知府哪里是想见就能见的?在经受了现实的打击之后,他立志要考过乡试,成为童生,不能让养父母被人看不起。但在这小小村子里,几年也不一定能出一个童生,岑远舟此时还是不懂读书的含义,他只顾死记硬背,背完文章背释义,从醒来到睡着,没有一刻不在看书,短短几月,他便真的拿考下了童生。

村里出了个童生,对整个村子来说都是大事,村里上报后,准备将他送去更高一级的县学深造,他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村民的尊敬,这是他自我思想觉醒的第一步,即对“权利”的第一次认知,会读书,就能获得一定的优待。

来到县学后,他这个乡下来的脏兮兮的小孩,不出意外的受到了同窗的排挤,一口乡音加上只会死记硬背的脑子,同窗们都十分瞧不上他,夫子也并不重视这样的孩子,认为他没有灵性。但岑远舟此时还没有成长为之后能搅动朝堂风云的那个智多近妖的丞相,现在他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孩子,他乐观开朗,从不对别人的恶意回报恶意,同窗里有一人是县里首富的儿子,名为唐昱,是这个县学里的小霸王,成绩平平,但很多人因为他的身份而巴结他,难免养成了骄纵的性子,某日他不小心把岑远舟养母借钱给他买的毛笔摔断了,看见岑远舟瞪大了眼睛的样子,心虚但又死鸭子嘴硬,嘲讽了两句,两人因此而打架,险些被县学开除。

因此事两人结下梁子,但双方都是光明磊落之人,从不背地里使阴招。很快到了县学考试,唐昱被贪心的小弟们卷进了舞弊风波,对于读书人来说,做实舞弊一次,将会终身被钉在耻辱柱上。唐昱的小弟们考试前偷题作弊,害怕被开除学籍,便统一口径指认他是主使者。唐昱百口莫辩,危急时刻,是岑远舟站出来为他证明,从考场位置,不在场证据,以及唐昱平日里的品性表现,说服了夫子。

这件事之后,唐昱与岑远舟成了好友,谁也想不到,现在还默默无闻的二人,最终会携手改变整个朝廷的政治走向,幼时的缘分,将延续一生。

岑远舟读书到目前为止还是不得其法,他的世界一开始只有那个村子,现在大了一些,但也不足以支撑他向往“更大的世界”。但唐昱是他的领路人,唐昱父亲早亡,是母亲撑起整个唐家的家业,且愈来愈强,唐昱也算自小跟着母亲走南闯北,见识多广,他告诉岑远舟,最繁华的地方是长安,街上还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邦人;最好吃的是金陵,那里的烤鸭鲜嫩多汁,他最为喜欢;大雪只有在北漠才能看见,白皑皑的一片,很是壮观,去那里要带上动物毛皮的帽子,才足够御寒...

从唐昱身上,岑远舟才隐隐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的模样,他第一次产生了憧憬和向往,而命运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曾任刑部尚书,作为法学大家的曾老,恰巧游历至县里,办了一场讲学,唐昱拉上岑远舟一同去凑热闹,曾老讲的是法学,这也是岑远舟第一次感受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的魅力,他听得目不转睛,在讲学的最后,曾老出了一道考题,要断一真实案件,冬日儿子上山砍柴,为老人烧炭火却忘开窗,至老人横死于家中,何解?立刻有人开始引经据典,或是一道一道列出法律条文,认为儿子毫无疑问是杀人凶手,理应判处死刑。

岑远舟不懂法律条文,可他问,冬日里已经没有人会上山砍柴了,儿子是不是另有隐疾,以至于无人招工?才需要在严寒的冬天上山砍柴维持生计,如果他自己都需要砍柴为生,还给父母烧珍贵的炭火,应当是很爱他的父母吧。

曾老定定的看着他,才慢慢回答道:儿子从生下来便有些痴傻,以最简单的砍柴为生,冬日里也不休息,他知道父母年纪大了,非常怕冷,趁父母睡着,赶紧给父母烧了炭火,只是他从没烧过炭火,不知道要开窗,所以造成了惨剧。在父母死后,他也追随父母而去了。

在场的人都沉默了,原来这样一起看似简单的案件,背后也另有隐情。曾老此时才道,人人都以为法不容情,律法严苛,但无数的案件背后,告诉我们的是,法理之上,也有人情,在读书之前,学会律法之前,先要学会的东西是何以为人,何以为“仁”。在看待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案件之时,都要全面的了解前因后果,这样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世间的苦难太多,不要叫任何一个蒙受冤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