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224章 突发的事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孙永富对儿子孙朝阳花了一万多块钱买了这套四合院很恼火,在老一辈人心目中,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水磨石地面,抽水马桶,喷头淋浴才是现代化生活。如果屋里再塞满了电器,那就最好不过。

这地方大是大,可都是旧房子,院子里还能看到土,和在老家又有什么区别?况且,一家才四口人,需要那么大地方吗?吃完饭,各自钻回自己房间,反显得生分了。

同时,二老也很吃惊。他们是真没想到这套破房子会值得这么多钱。而且,按照孙朝阳的说法,明年搞不好还得翻上一番。翻一倍,那不就是三万块了吗?

他们掰起手指算了算,以老两口的工资,一个月七十块吗,不吃不喝得存上四十年,这个天文数字真让人头皮发麻。

震惊使得孙永富和杨月娥再没有心思和孙朝阳说下去。

等到儿子回书房写作,他们就坐在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说话。

老孙忽然有点气愤:“月娥,你说,房子这么贵,这不是摆明让大伙儿住不起吗?老百姓住不起房,不就是电影和书上所说旧社会穷人的得沛流离一样吗?”

杨月娥:“永福,你这不是说反动话吗?新社会可不能说这个。还有,这里是什么地方,北京啊,如果大家都买得起房,那全国人民不都朝这里挤,挤得下吗?”

孙永富手中香烟不断,地上很快扔了一层烟头,语气沉重:“我也没想到朝阳能赚那么多钱,我心里也怕。在我们老家,万元户可是不得了的人物。我估摸着朝阳怎么也是三四个万元户。”

杨月娥心大:“娃娃的钱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正大光明,怕什么怕?而且,朝阳还拍了电视剧《济公》。前段时间我看电视剧《鲁迅》,鲁迅够进步吧,革命家吧。人家以前留学的时候,家里直接给了八个大洋。回国革命的时候,在学校教书,几百块钱工资。住的是大院子,一个人养活一大家子,也没有人说他反动啊。还有华罗庚,人家也富裕得很。既然电视上这么演了,说明有钱不会挨整。”

八十年代电视机开始进入家庭,出现了很多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其中,名人传记是其中一大类别。现代的有《华罗庚》《鲁迅》《向警予》,古代的有苏东坡、王羲之、济公、杨贵妃,故事多是当时最优秀的编剧和作家,很好看。特殊十年出现了一个文化断层,也就是因为有新的媒体的出现,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中国古代和当代有那么多历史文化名人,创造出那么灿烂的文明,算是一次全民传统文化普及。

“嗯。”孙永富被老妻说服,心里的担忧好了些感叹:“以前常听人说,上海滩和北京城这种大地方遍地黄金,今天算是见识到了。过完年回家,厂里的人问起朝阳的事,你就说他也就那样,三十块钱工资,偶尔拿几十块钱稿费。京城物价高开销大,一个月下来也存不了几个钱,朝阳连自行车都骑不起,每天挤公共汽车上班,住的地方和在老家一样,也是平房。平房很破,屋顶都长了草,还藏着一头黄鼠狼。”

说到这里,他语气转严厉:“杨月娥你嘴上没有把门的,我警告你回去以后不许乱说话。”

杨月娥是个爱面子的,常常为自己养出一对优秀的儿女而骄傲。不让她得瑟,真真是要了命了。她很委屈,嘀咕:“本来就住的就是平房嘛,本来日子就过得不好嘛。”

孙永富哼道:“三万多的平房,以后搞不好还得涨,是厂子里的宿舍能比的吗,他们住过吗?电视关了,别影响朝阳和小小的工作和学习,别妨碍他们进步。”

二老关掉电视,走到院子里,转头看去,孙朝阳的影子投射在窗户上。又一转头,孙小小的影子也同样投射在窗户上。

橘黄色的灯光一直亮到夜里十二点才熄灭。

“叽叽——叽叽——”春天了,虽然夜里很冷,但角落里还是有虫儿轻轻叫着。

杨月娥:“我们一家四口终于在一起了。”

……

在这天,何情坐上了去延庆演出的大巴车。

这是在京城各大演出团体春节团拜,下乡慰问演出,当然,演出费是没有的。实际上,能够参加这么高规格的演出活动,倒贴钱都肯。为了这个演出机会,姆妈使尽全身解数,才把她塞进车里。

这事有点后世小明星蹭红毯的味道,何情很心虚,很尴尬,却无力反抗,她感觉自己的生活已经彻底被妈妈控制了。

上了大巴,何情很自觉地坐到了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

车内别的明星都互相认识,上车后便打起招呼,然后坐一起有说有笑,她一个人呆那里如坐针毡。

正难受的时候,旁边一个女演员忽然问:“第一次下基层啊?”

这个女演员与何情年龄仿佛,小圆脸,烫了头,刘海搭在额上,看起来非常可爱。

何情转头微笑:“第一次,有点晕。”

姑娘:“你一来我就注意到你了,何情。”说着变戏法地从小坤包里掏出两盒磁带,道:“这盒是你的,我天天听。另外一盒是我出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