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通史演义 > 第83章 楚晋之战,谁将问鼎中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3章 楚晋之战,谁将问鼎中原?

晋文公又派人前往襄牛见卫成公,也同意恢复卫国的封地,成公非常高兴。但宁俞进行了反对,说:“这是晋国的反间计谋,不能相信。”但是成公没有听从,也给成得臣写了一封信,内容大致和曹共公的信一样。那时候得臣刚刚收到宛春被抓的消息,他暴跳如雷,大骂:“晋国的重耳,你是个打不死、饿不坏的老贼!当初你在我国时,就像是我刀砧上的一块肉,现在你才回到你的国家当了国君,就开始这样欺负人!自古以来,两国相争都不会怪罪使者。你怎么能抓我的使者呢?我一定要亲自去和他讲理。”正在生气的时候,帐篷外的小兵来报告:“曹国和卫国各有书信上达给元帅。”得臣心想:“卫侯和曹伯在流离失所的时候,怎么会有书信来通报我呢?肯定是打探到了晋国的什么破绽,偷偷来告诉我,这是天助我成功啊!”得臣打开信看到内容,发现这两封信都是跟随晋国断绝和楚国的关系这个话题开始的。他气得心头一片火,直透到了三千丈高的天上。他大声喊道:“这两封信,一定是老贼逼他们写的!老贼,老贼!今天不是你就是我,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他命令军队撤离宋国,去寻找晋重耳,与他决斗。“等我打败了晋国军队,就不用担心残余的宋国军队还会跑到哪里去了!”斗越椒说:“我们的国王曾经嘱咐过,不要轻易出战。如果元帅要出战,必须要先得到国王的允许才可以行动。而且齐国和秦国曾经为宋国求情,如果元帅不听从他们的请求,他们肯定会派兵前来帮助晋国。虽然我们有陈国、蔡国、郑国和许国的支持,但恐怕还不足以对抗齐国和秦国。我们必须去朝见国王,请求增援,加强我们的军队,才能前往战斗。”成得臣说:“请大夫您辛苦一趟,尽快去办这件事。”于是斗越椒遵从元帅的命令,径直前往申邑,拜见了楚王,并奏知了请求增援交战的意图。楚王生气地说:“我已经叮咛过不要与他们交战,你们为什么还要出兵呢?你们能保证必胜吗?”斗越椒回答说:“得臣已经说过了,如果我们不能胜利,那么我们甘愿接受军令的惩罚。”楚王最终还是不高兴,于是派斗宜申带领西广的军队前往。楚军的两个广,东广在左边,西广在右边,所有的精锐士兵都在东广。而这次只分出了西广的军队,人数不过千人,而且还不是精锐士兵,这是因为楚王担心军队会战败,所以不肯派出更多的人。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聚集了家族的士兵,总共约有六百人,主动请求参战。楚王同意了他的请求。斗宜申和越椒带领军队到达宋国,成得臣看到军队人数少,心里更加愤怒,大声说:“即使不再增加兵力,难道我就打不赢晋国吗?”当天,他就召集了四路诸侯的军队,拔营起寨,准备出发。然而,这次行动正好中了先轸的计谋。髯翁有一首诗说:“久困睢阳功未收,勃然一怒战群侯。得臣纵有冲天志,怎脱今朝先轸谋!”

成得臣亲自率领西广的戎车,以及成氏本宗的兵力,担任中军的指挥。他派遣斗宜申率领申邑的军队,与郑国和许国的军队一起,作为左军指挥。他还任命斗勃率领息邑的军队,与陈国和蔡国的军队一起,作为右军指挥。在狂风暴雨中,他们直奔晋国侯的大营,分别在三个地方设立营寨。

晋文公召集诸将商量对策。先轸说:“我的计谋是要诱使楚国出兵,然后打败他们。而且楚国自从参加对齐国的围攻宋国时,一直到现在,这些部队已经变得老弱无力。所以如果要与楚国军队作战,一定要认真面对,不能轻敌!”狐偃说:“主公,您曾经在楚君面前说过:‘如果有一天我领兵在中原作战,请您退避三舍。’现在我们如果要与楚国作战,那就是违背了诚信。主公,您从不会对中原诸侯失信,难道要失信于楚君吗?我们还是避开楚国吧。”诸将听了狐偃的话,都面露愤怒的神色说:“让君主躲避臣子,这是极度的侮辱!这样做是不可行的!”狐偃说:“虽然晋国的元帅子玉很强硬,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楚国君主对我们的恩惠。我要躲避楚国,不是因为要躲避子玉。”诸将又问:“如果楚国军队追击我们怎么办呢?”狐偃回答:“如果我们撤退,楚国也会撤退,那么他们就无法再围攻宋国了。如果我们撤退,而楚国却继续前进,那么就是让臣子逼迫君主,错在他们那一方。如果我们被迫退却,人们会感到愤怒,而楚国则会变得更加嚣张。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有不胜利的道理?”文公说:“子犯的话是对的。”于是下令:“全军撤退!”晋军撤退了三十里,军官来报告说:“已经撤退到一舍的距离了。”文公说:“还不够。”又撤退了三十里,文公仍然不允许驻军。一直撤退到九十里远的地方,名叫城濮,正好是三舍的距离,才让军队安营扎寨,让马儿休息。那时,齐孝公命令上卿国懿仲的儿子国归父担任大将,崔夭担任副将;秦穆公让他的次子小子慭担任大将,白乙丙担任副将。他们各自率领大军,与晋军一起在城濮和楚军作战,双方都在城濮安营扎寨。宋国的包围已经解除,宋成公也派司马公孙固到晋军中表示感谢,并留在军队里协助战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