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我宣传华夏文化,全世界都麻了! > 第7章 国内唢呐第一人,要拜苏阳为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章 国内唢呐第一人,要拜苏阳为师?

京城。

龙国音乐学院民乐系办公室。

一位头发斑白、六十多岁的老师正在伏案工作。

他是音乐学院唯一一位教唢呐的老师,郑永志。

现在是晚上十点多,外面的天早已经黑了,可郑老师还在研究一本残破的古书。

那是一本简单的曲谱,他想从这本没剩几页的曲谱上找到一些传统曲子的记录。

如今,华夏的很多传统文化失传,不管是民间风俗,民间手艺,还是民族音乐,都已经渐渐没落。

就连龙国音乐学院,这个全华夏最好的音乐院校,也没有多少学生来学习民乐的。

哪怕他已经是学院里最高级的教授,可他的唢呐课,每堂课只有十来个学生来听。

可学校里的钢琴、小提琴,随便一堂大课至少也有两百多名学生,比唢呐课的二十倍还多。

作为一个民族乐器的老师,他感到非常痛心。

再这样下去,像唢呐、二胡这种传统乐器,恐怕就会慢慢失传了。

他不敢想象,几年以后,像他这样老一辈的唢呐匠都入了土,年轻一辈的人中,还有几个能坚持吹唢呐的。

可他作为一名老师,却真的连一点办法都没有。

现在,不管是办丧事还是办喜事,仪式只要有个主持人,找个音响放点音乐就行了。

哪怕是有钱人请乐队当场演奏,也都是些西洋乐器,没有人会选择唢呐班了。

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真的是太痛苦了。

郑永志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晚上十点还在办公室里研究,就是想研究古籍翻找些有帮助的曲谱,能把唢呐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突然,他的手机响起了微信提示音。

郑永志点开一看,是他最好的一个学生王明明给他发的微信。

上面是一条视频链接。

下面一条是王明明的语音:

“郑老师,快看,这演奏绝对封神了!”

郑永志把目光挪到上面那条视频链接上。

【国际音乐节上惊现民乐演奏,唢呐一响秒杀全场!】

当他看到开始那几个“国际音乐节”的字样时,他不禁皱眉。

国际音乐节,不用想也知道,演奏乐器肯定是钢琴、小提琴、萨克斯之类的。

可随后那几个字立刻令他振奋起来。

“民乐演奏”?

“唢呐一响秒杀全场”!

不管这个演奏者吹得怎么样,但敢在国际音乐节上吹唢呐,怎么想都是一个大胆又创新的举动。

郑永志深吸了一口气,点开了那段视频。

他看到一个年轻人站在舞台中央,拿着一把唢呐。

郑永志心里多少有点宽慰,这样年轻的小伙子居然表演吹唢呐,看来,唢呐还不会失传。

随后,一段大气磅礴,节奏欢快的唢呐在办公室里吹响。

《好汉歌》。

只听得几句,郑永志就惊喜连连。

这个小伙子吹得真不错!

这首《好汉歌》不禁吹得热闹欢畅,更有一股潇洒的豪气直从月匈中升起!

再看到整个体育馆的所有华夏观众都跟上唢呐的节奏合唱时,郑永志立刻拍手叫好。

“好好好!这才是我们华夏的音乐,这就是我们华夏的唢呐!”

只听了短短一首歌,就缓解了郑老师月匈中的苦闷!

这正是他想要的,这正是他想看到的!

他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民族乐器,就是让我们华夏儿女,让那些外国人,都能听到,都能感受到我们华夏民族乐器的无限魅力!

一曲终了,现场的观众反应热烈,鼓掌声呐喊声不断。

就在郑永志以为结束了的时候,就看到那个乐手突然上前一步,说:

“下面一个曲子,《百鸟朝凤》。”

这曲子的名字一出,郑永志大的耳边如同响起了炸雷!

他心头的怒火蹭蹭地往上窜。

那些观众可能没听说过,但是他郑永志可是吹奏了几十年的唢呐,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

《百鸟朝凤》!

这是华夏最着名的唢呐曲子。

传说在这一首曲子中里使用了唢呐的所有技巧,非常难吹,而且还要在曲子里模仿各种各样的鸟鸣声,要把唢呐的音色表现的极致。

可这首《百鸟朝凤》,目前早已失传。

连他师父都没亲耳听过,也只是听他老人家的师父提起过,这令人向往的唢呐神曲。

可现在,台上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说他要吹《百鸟朝凤》!

怎么可能!

他郑永志从出生到现在六十多年了,连听都没听过这首曲子,他怎么可能会吹!

就算这个小伙子想出名,也不该用这个名字做噱头!毕竟这首曲子,可是唢呐曲里信仰一般的存在!

郑永志气得刚要关掉视频,一段婉转悠扬的旋律从手机里传来。

曲调轻盈欢快,带着热闹的气氛。

这两句曲子很短,短到郑永志来不及去想,这一段是哪首唢呐曲,只觉得陌生又好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