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明月清风剑 > 第56章 红鸾星动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元龙继续北上,到了涡阳,参观了一下当地名胜范蠡墓,稽康墓后就沿涡河向西北的亳州出发,涡河到亳州只有一百二十里路,一天就到了,他就住在华佗庵里,他到处走了一遍,亳州也和颖州一样,到处住满挖河道的河工,其他什么都没有。元龙停了一天,第三天就向东北方向走去,他一边走一边化缘,越走河工越多,河工中化钱不容易,化吃的东西很容易,因为民工是吃的皇粮,大米白面有的是。河工中广泛流传一种白莲教的分支——明教,他们敬奉弥勒佛,说什么“弥勒转世,明主降生,天下太平。”凡是入明教的人,每人发红巾一只。他们酷信:“明主降生,拯救万民,风调雨顺,苍生乐耕。”这些人都是心地善良的老百姓,没有什么知识,他们只有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未来的明主身上,统治明教的是教主彭莹玉,在徐州是芝麻李,在颖州是刘福通、韩山童。

元龙到了徐州,住了几天,他特别去参观了“子房祠”,子房祠是为了纪念“楚汉争”时刘邦的军师张子房,又名张良而修建的。是他帮助刘邦,打败了强大的项羽,奠定了汉朝天下四百二十四年的基业的人。在刘邦夺取了政权以后,张良不辞而别,归隐山林。只有在徐州的后人为他的丰功伟绩留下了一个纪念祠。

元龙和尚沐浴更衣,买了些香蜡纸烛和供果来到纪念祠里瞻仰和跪拜这位着名的汉初苐一谋士、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塑像,并祈祷保佑他事业有成,将来也能找到一位军师,辅佐他成就大业,到时给他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祷毕三叩其首。

元龙叩首毕刚站起身,只听一声罄响,从后殿转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道士,说道:“无量寿福,贫道在此几十年,见过不少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布衣秀才来此问卜求功名前程,还从来没见过一年轻和尚来拜祭过这位大仙,难道你这位小和尚还有心事不成。”

元龙和尚上前一步打了个问讯礼说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此言差矣,据小僧所知,这位前辈在年轻时曾辅佐刘邦高皇帝建立了汉朝四百多年基业,曾多次出奇谋使刘邦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为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事业成功后,明哲保身,毅然地归隐江湖,随黄石公入山修道,后终成正果。像他这样一位功盖天地,名垂寰宇,修成正果的圣人,小僧从小就对这他崇敬有加,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勇退,归隐山林,高风亮节,为人称颂。这就是贫僧今日来祭奠他的原因。”

“小师父高见,请问小师落脚何处?”道长问。

“就在贵庵。”元龙和尚道。

“好。那我们还有机会深谈。请问小师父怎样称呼?宝刹在何处?”老道士问道。

“贫僧法号元龙,在安徽濠州皇觉寺出家。”元龙恭敬地说。

“小师父莫非就是几个月前上武当山,取走‘明月剑’的朱元璋么?”

“正是小僧。敢问师父如何得知?”元龙惊奇地问。

“这是我们道佛两教共议的大事,我们道教已通知了全国各大道教派系都得到相应的通知,今后条件成熟,小师父自己该干什么就放手去干,记住,全国各大名门正教派系都会在你背后支持你。贫道名叫七清,算来你应该称贫为道师叔。”七清絮絮叨叨地说。

元龙听了,忙行了一个手礼说道:“原来是七清师叔,小侄刚才言语不周,多有得罪。”

“我们都是自己人,就不用说这些客气话,贤侄,这个地方不是说话的地方,请随我到后堂叙话。”

元龙和尚随着七清长老来到后堂坐下,道童献茶毕,七清道人问道:“贤侄,你这次单身一人来徐州不知有何要事?不知有没有需要我们帮忙的?”

元龙和尚听了,说道:“七师叔,这次我是一人抽空来到颖州、亳州、徐州等地,主要是想了解一下明教在这一带活动的情况,想拜见一下这里的各路英雄豪杰。了解一些民情。”

七清听了,摇了摇头,说道:“贤侄,你这趟如果是抱着这个目的,恐怕你是白来了。因为明教,这只是在河工中流传的一种教派而已,他们只是宣传:‘弥勒转世,明主降生,天下太平’的口号,是一帮鸟合之众,没有什么远见卓识,就连那个教主芝麻李也不过是满脸雀斑的黑大汉,举止粗俗,行为粗鲁的莽汉,武艺中等。贪财好色,他,不是成大业的人,成天宣传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一套。他志大才疏,不可能有所成就。至于颖州刘福通要略好一些,但也只是些斗筲之箕,不可大用。这二人的野心都很大,争做明主。但二人都胆大妄为,不出两年,保证会闹事。对于这些人只能利用,七十五万人,一旦闹起事来,那将如洪水猛兽,冲垮和动摇元朝统治,还有蕲州徐寿辉,陈友谅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泰州张士诚,这些人活动能力也不小。对于这些人不可希望太大,只能看将来形势的发展,再决定自己的方向,图谋大事。”

元龙听了,拱了拱手道:“师叔肺腑之言,小侄领教了。至于刘福通,韩山童二人在来的路上小侄已见过一面,正如师叔所断定的是斗筲之箕,萤火之光而已,其他小侄也就没有见的必要。过几日我就返回罗山下书去。”

离开子房庵,元龙去向七清道人辞行,七清道人对元龙和尚道:“贤侄,我们叔侄能相聚也算有缘,临别时我也没有什么东西相赠,我送你一本书,叫作‘一统山河志’,这是一本地理方面的书,这本书对你现在和将来都有用的,有它在手,可以行走天下。”

元龙接过来打开一看,原来当时的一本全国分省地图,内容丰富,绘图精巧,虽是蝇头小字,却很清楚。图上不但有州县镇,还有乡、村。元龙见了,十分高兴,就把书装进包里。七清道长还送了他五两银子作盘缠。元龙就恭恭敬敬地拜别七清道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