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明月清风剑 > 第112章 常家三仙9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再说,城中的守将见状个个都落魄丧胆,好在朱元璋也不急于攻城。

第二天,朱元璋找来降将罗复仁说道:“你进城去传谕张定边,这仗莫法打了,还是早日投降为上策;打也是多流血而已。”

罗复仁顿着说道:“主上仁德,求主公保全陈氏遗孤,不要妄杀一人,臣即冒死前往,臣前事陈氏,旧主气谊不敢有忘,故请吾主恩准所求。”

吴王道:“这个不难。前次俘获的陈善不也在应天生活得好好的吗?这些遗孤还是孩子,没有什么罪,只要投降,我可以答应你几件事:一,保全所有人的性命;二,不欺侮凌辱任何人;三,一切官僚个人财物,命其自取,他人一律不准擅动;四,按我方惯例,凡归顺者,愿从军者,按我方相关人员待遇执行,不愿投军者,发给路费返家。按上面四点承诺给你写成谕文。”

罗复仁领上谕文乃去。罗复仁进得城来见了张定边,传谕了朱元璋的谕文,张定边见了叹了一口气说道:“果真如吴王所说,我张定边也没有多话可说,我投降就是了。”

罗复仁说道:“你这就对了。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是英豪。吴王也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现在是他亲自写的谕文,白纸黑字,难道还不算数不成?好,你们准备一下,我出城回报吴王,好迎接你们出城。”

罗复仁回报吴王,吴王大喜,遂令大开军门,举行受降礼。不一会,只见陈理光着上身一根绳子捆在身上,口中衔着一块玉,领着张定边等文武百官,低着头来到朱元璋座前,拜伏于地。陈理年方八岁,哪里见过这个场面?只见他跪在地上战栗不已,不敢仰视。朱元璋不禁怜惜起来,赶快上前扶起,亲解其绳,安慰道:“我不怪罪你,你不用害怕,快把衣服穿好,快回城劝慰你母亲,免她悬念。同时告知你母亲,你哥陈善在应天被封为立德侯,我现在封你为归德侯,你们一家迁到应天去就可以团圆了。你们府中的金银财宝,由你们自己收拾好,和其他所有官僚一起一同迁往应天去,那里有的是房子,有你们住的地方。”

众人听了欢天喜地而谢。朱元璋令城中所有士兵撤出城外,一律不许扰民。并命自己有关后勤人员速运粮油入城,赈救城中饥民,全城百姓欢声雷动,赞誉吴王功德。

朱元璋对张定边和陈理说道:“你们的东西我一律不要,我只要一件东西,必须找到,就是原来皇觉寺僧人元哲盗走的我一把宝剑,后来他献给陈友谅,这把宝剑对我很重要。这个元哲和尚在鄱阳湖中逃出来没有?”

张定边听了说道:“没有烧死他,前几天他不知怎么从鄱阳湖中从旱路逃回。这把宝剑他确实献给陈友谅,陈友谅封他为护国禅师。这个人什么都不会,却长了一对狗眼,他的眼睛能看清一里之内的人和物,在鄱阳湖中就是他专门在陈友谅身边辨认大王你的踪迹,我们才根据他的辩认,有目的地进攻那只船。”

吴王这才如梦初醒,为什么在鄱阳湖中险些遭难,陈友谅打击得那么准,原来有这个小人在其中作怪。吴王马上对张定边说道:“张将军,你马上派人回去把元哲给我抓来,同时把那把宝剑赶快给我送来,免得夜长梦多。同时把陈理送到他母亲身边去,免他母亲悬望。”

朱元璋留下张定边在军在叙话,其他各将回到城中自己作自己的事,并传张必先前来作陪,张必先来到帐中先拜见张定边,张定边上前扶起张必先说道:“兄弟,你没事吧?昨天我见你伤得那个样,我心里好生着急啊。”

张必先抱歉地说:“三哥,很对不起,昨天我骗了你,都是徐达将军硬在我脸上涂些假血来骗你,目的是叫你早投降,不要再打了。”

吴王说道:“对不起,是我叫他们这么干的。”

刘伯温走进来说道:“我也有责任,点子是我出的,一会宴会上我认罚三杯就是。”

说罢,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张定边见大帐里只有吴王、刘伯温、张定边、张必先四人在大帐里,张定边突然离席,跪在大帐面前禀道:“启禀吴王,末将已答应愿投吴王麾下,心甘情愿为吴王效犬马之劳,只是末将有一件几辈人都未了的心愿事,希望吴王成全。臣即可以为吴王效全力,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再所不辞。”

吴王说道:“张将军,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你有事就明说,如果我能办到,我定会帮你办到。”

张定边说道:“这件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请吴王答应我和徐达将军进行一次公平的比武,我要名正言顺地打败他。”

吴王听了眨了眨眼睛,望了刘伯温一眼,惊奇地说:“这是为什么?有这个必要吗?现在你和徐达是一殿之臣,怎么可以轻易比武呢?万一有个闪失,谁伤了谁,那怎么好呢?”

“有这个必要。这是我五代人的心愿。”张定边认真地说。

朱元璋听了深感兴趣地问道:“什么?五代人的心愿?你说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定边说道:“这事是两百多年前的事了。我的高祖张俭是方腊手二十四虎将之一,曾经同徐达的高祖梁山好汉‘金枪手’徐宁在杭州城下大战了两百回合不分胜负,第二天他们又继续进行战斗,又打了一百来个回合,徐宁装作诈败而走,我高祖张俭随即追去,没有想到我高祖中了徐宁的‘回马枪’,被钩断了左小腿,倒在马下,被部将救回,才捡了一条性命。但我高祖从此成了一个蹶子。当然,也就不能上战场了。但他在家里日夜琢磨打败钩镰枪的办法,终于自创了一套‘张俭枪’,教会我曾祖,令他去找徐宁报仇,可惜‘金枪手徐宁’后来在攻打杭州北关门,颈上中了一支毒箭,半月后毒发身亡。我高祖仍不死心,要我曾祖,祖父到处寻找徐宁的后代儿子、孙子进行比武,可是,不知什么原因,‘金枪手徐宁’的后代像水一样在人间蒸发了,怎么也找不到,我高祖因此郁郁而死,他死前祠堂前立了一个石碑,碑上刻着:‘未打败徐家枪,我的子孙一律不许入内祭祖。’从那时起我们张家的一切祭祀活动只能在大门外的露天进行,无论是春、夏、秋、冬,天晴下雨也不例外。强行入内祭祖则视为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