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世纪风口 > 第14章 陪同调研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吃完早饭之后,当地政法系统的陪同人员照例是把今天的行程进行了简单地汇报,上午计划走访三个外来人口较多的镇和街道,在最后的走访地午餐。午餐后稍事休息,然后去参观京海的几个名胜古迹,傍晚时分再赶回县里。余跃平对行程安排点头表示同意之后,一行人就浩浩荡荡地离开宾馆,向第一个走访地点出发。

在三个地方的走访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带有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基层警务建设相对薄弱,一线力量严重不足,基层干警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还有就是法制宣传工作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农村,农村的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还普遍比较淡薄。胡文霆照例在本子上认真记下了上述问题,准备回去后再整理形成文字。

中午饭是在镇上的一家饭店吃的,可能是由于层级相差较大的缘故,镇上的一帮领导并没有像县里的那样轮流上前敬酒,而只是静静地陪坐在下方,竖着耳朵听上面的领导们聊天,偶尔也陪着领导们笑几声。

中午的饭菜虽然没有县里的那样高档丰盛,但却极具当地特色,饭桌上的很多瓜果蔬菜都是当地甚至是就近采摘的,所以相当新鲜,口感特别好,余跃平对此赞不绝口,使得几个镇领导脸上都挂满了开心的笑容,以至于在一行人离开时,镇里非得在每辆车的后备厢里装上了一大堆瓜果蔬菜,美其名曰:“请领导帮我们的产品多做宣传!”

下午的活动内容实际上属于紧张工作后的放松,他们的首站是枫渠古镇。该古镇的镇域总面积为91.66平方公里。作为东海市的第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枫渠寻画”如今已成为东海上八景之一。后来枫渠古镇还入选了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当然这是后话)。

枫渠历史悠久。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于南栅始建仁济道院。后成市于宋代,初称白牛市。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易市为镇(白牛镇),后改称风渠镇。明宣德五年(1430年),以镇中市河为界,划为南、北两镇,分属二府。明末,改风渠镇为“枫渠镇”。六十年代中期,枫渠镇归入东海市京海县今。

枫渠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集镇,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均具传统江南粉墙黛瓦特色。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多呈走马楼式布局,屋面大都为观音兜和五山屏风墙。镇内主要街道以条石路面为主,巷弄多为泥结碎石路面,全镇坊、街、巷、弄凡84处,其中最长古街1公里余。古镇水网遍布,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

枫渠人杰地灵,代有名人出。据统计:宋至清,科举考中状元3人,进士54人,举人125人,担任知县以上官职者100余名。

枫渠镇历史文物众多。如宋代八角井、元代致和桥、澄鉴寺旗杆石、性觉寺、郁家祠堂、消防纪念塔、陆龙飞烈士墓、侵华日军飞机枪弹遗迹墙、人民公社旧址等。

余跃平对古镇的建筑风格和水乡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再表示退休之后一定要到这种地方来居住生活,胡文霆看余跃平心情很好,也就大着胆子调侃了一句:“书记,您这打算也太长远吧,那都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余跃平笑着用手指点了点胡文霆,感叹道:“是啊,一入宦海就身不由己喽。”说完这句话后,余跃平的神态略显疲惫,还夹杂了一丝无奈,在胡文霆眼里此时的余跃平才和方茁的同学对得上号,否则,在平时看起来两人就好像是两个年代的人。

由于余跃平的感慨,大家也都收起了嘻笑打闹的心情,陪着余跃平默默地走着,然后再前往下一个地点“东海南社纪念馆”。

南社是20世纪初以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宣传家、文学家、教育家为中坚,以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为共同政治基础,以振起国魂、弘扬国粹为主导文化思想,同时注意吸收西方先进思潮的全国性文学和文化社团。

京海作为南社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南社史册上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京海县十分重视南社史料的挖掘、整理及展示工作,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最终成立了“东海南社纪念馆”。

作为国内首座全面陈列南社历史人物事迹的展示平台和东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社纪念馆综合反映了20世纪初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参与社会革命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史实,为更好地传承南社精神、探究社员组织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现实载体。后来的南社纪念馆,更成为了京海对外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在加强南社历史文化展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后一行人还参观了古海塘遗址,京海古海塘,位于东海市西南临安湾北岸,东接凤贤海塘,东北西南走向,略呈弧形,总长约25公里(现存约13.4公里)。该海塘地处强潮顶冲,是东海市海塘险要部位之一,历史上灾患频繁,咸潮经常入侵。400余年来,海潮顶冲点不断西移。明中叶在漴缺附近;清乾隆后移至胡家厂(今塔港)一带;道光以后则停留在金山嘴、戚家墩地带,即今西塘地段。海塘修筑重点也随顶冲点而转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