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孔雪最感兴趣的地方,既然被供奉起来了说明她曾经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提起呢?
车队在盘山公路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后,咆哮奔腾的怒江出现在众人面前。沿着岸边的公路前进,不时还能看见连接两岸的钢索横跨在江水之上。
很快车队就抵达了怒江旁半山腰的一个原生态的村落,因为地处怒江大断裂带,部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空气会被阻隔在山谷里,因此这里常年降雨,也有“滇西雨屏”之称。
当地一位年轻的村长几天前便接到通知要配合华央制作组的拍摄,因此早早地冒着雨在村口里等待。
制作组一行人下车后,村长打着伞上前做起了自我介绍并一一打着招呼,直到看到顾南亭的时候,脸上突然露出兴奋的表情。
“顾大,哦不,顾南亭!你也是制作组的一员吗?”
“???”
顾南亭一脸黑线地看着村长。
昨天西红柿小说网刚把自己的照片发到网上,今天就有人认出他了?
还记住他的外号!
“噗呲。”
华央的制作组里不少工作人员也忍不住笑出声,他们里面很多都是《三体》的书迷和沈云歌的歌迷。虽然孔雪早就给他们透过底,不过今天在机场看到顾南亭还是挺惊讶的。
“好了,顾老弟是我请来创作的,村长带我们去见见那位老人吧?”
性子直的孔雪不想在这些事耗费太多时间,现在已经是周二的下午了。
他知道顾南亭还要参加《知音》,不可能在这里待太久。
村长尴尬地干咳了几声,这个导演似乎不太好相处啊。
随着村长领着顾南亭一行人、还有孔雪和另一名扛着摄像机的大哥的离开,其他人在另一名村干部的带领下去招待所安放行李。
村里的建筑多是竹楼,用各种竹子或者木料穿斗而成,外形看上去像个架在高柱上的大帐篷。
雨水打在屋顶上顺着竹子交错的纹路很快就滑到屋檐两边,随后落在地上发出滴答滴的清脆声响。
雨似乎越下越大,几人跟随着村长走过九曲十八弯,来到了村寨里最中心的一处砖木结构的建筑,看上去应该是一个祠堂。
虽然雨声很大,但隐约能听见里面传出了京胡独有的弦乐声,还有略显单调的唱腔。
“是京剧!在唱《桃花扇》!”
作为地道的京都人,青鸟一下就听出里面在唱的是京剧里的名曲儿,随后又皱了皱眉道:
“不过里面怎么只有一种乐器在演奏?”
她从小就学习过京剧,那些老师傅们曾经告诉过她,如果一个戏班的人不齐,无论如何都不能开始表演,这是京剧几百年来的规矩。
在大门停留片刻后,几人一起走进了这个二进的院落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比较破败的舞台。
舞台的中央有一位老人坐在中央,正拉着京胡坐独自唱着戏剧。
不知道是否因为下雨的缘故,台下的座位却空无一人。
老人身上的戏服很精致,像是被保养得极好。但即使化了妆和穿着戏服,还是能看出老人的身体瘦如佝偻,已有油尽灯枯之势。
“叶老爷子!他们是华央电视台的人,想来采访你一下!要不你先停一下?”
村长见台下压根就没观众,便大声地向台上喊去。
可话音刚落村长就被孔雪和青鸟狠狠地瞪着,示意他闭嘴。
老人也仿佛是没有听见村长的话一样,继续自顾自地在台上唱着。但仿佛是因为台下来了几个观众,老人唱得更卖力,也更吃力了。
“戏曲,一旦开腔了就没有停下来的道理!先不要打扰老爷子!”
见老人没被打扰到,青鸟才恶狠狠地向村长解释着原因。
而老人也似乎听到她的话,抬起头看了青鸟一眼,惊讶之余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欣慰。
几人就这样站在台下默默地撑着伞观赏老人的表演,也担忧着对方的身体状况。
老人即使坐在凳子上身体也仿佛摇摇欲坠,好几次众人都以为他无法坚持下去,但他依然卖力地唱着,即使声音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声。
表演并不完美,甚至十分的单调,但终究还是落幕了。
台上的老人很吃力地站了起身,向台下的几人缓缓鞠了一躬,这是戏剧人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礼。
缓过气来的老人向青鸟招了招手示意她过来。
“女娃,你学过戏曲吗?”
“学过的!”
突然被点名青鸟也不矫情,把伞递给了顾南亭后一个跨步跳上了舞台搀扶着对方。
“那现在还有唱戏曲吗?”
老人打量着眼前这个高挑又飒爽的女娃,如果放在旧社会好好培养定然会是个有名的角儿吧。
“没有了,以前就是家里长辈要我学的。”
青鸟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小时候学都是她的太爷爷爱听,自己偷偷学的。
听见这个的回答顾南亭也没觉得意外,如果她没有参军就凭青鸟的背景,怎么说也是京都正儿八经的黄花大闺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