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命令张音带着玉玺返回,并再次上表谦虚辞让。
张音回到献帝那里报告,帝询问群臣:
“魏王再次辞让,这是什么意思?”
华歆奏答道:“陛下应当建造一座名为‘受禅台’的高台。在公卿和百姓面前明确表示禅位,这样陛下的子孙后代,都将受到魏的恩惠。”
献帝听从了这一建议,于是派遣太常院官在繁阳选地,建起了三层高台,选择在十月庚午日寅时进行禅让。
到了预定的日子,帝邀请魏王曹丕上台接受禅让,台下聚集了四百多名各级官员,以及三十多万御林军和虎贲禁军。
帝亲自捧着玉玺献给曹丕,曹丕接受了。台下的群臣跪着聆听册命说:
“魏王啊!古时唐尧将帝位禅让给虞舜,虞舜又将帝位传给了禹,天命不是永恒的,只归于有德之人。汉室的道统衰微,社会秩序丧失,灾难波及到我身上,大乱愈发严重,群凶横行逆施,国家颠覆。
幸亏武王神勇,从四方拯救了这场灾难,清理了华夏,保护了我们的宗庙。难道是我一个人得到了安宁,使得九州各地都受到了恩赐。如今您继承了前人的事业,发扬了您的德行,恢复了文武的伟业,彰显了您父亲的辉煌业绩。
皇天的吉祥征兆降临,人和神明都有预示,您的光芒闪耀,天赐的使命落在了您身上。大家都说:您的度量与虞舜相称,遵循我们唐的典章,恭敬地让出您的位子。天命的历数现在落在了您的身上,请您敬顺大礼,严肃地接受天命,以肃穆的态度统领万国!”
曹丕接受了群臣的朝贺,正式登上皇位,标志着延康元年结束,新的黄初元年开启,大魏王朝由此诞生。
他随即颁布赦令,宽恕天下百姓。
对于他的父亲曹操,曹丕给予了他最高的荣誉,尊称其为太祖武皇帝。
此时,华歆向曹丕进言,提醒他汉朝已不复存在,前汉献帝应退位让贤,回归藩王的身份。
曹丕听从建议,册封献帝为山阳公,并命令他立即离京。
华歆手持宝剑,语气严厉地对献帝说: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陛下仁慈,不忍加害于你,封你为山阳公。你今日必须离开,除非宣召,否则不得再入朝堂。”
献帝含泪拜别,骑马而去。
台下的军民无不为之动容,深感世事无常。
曹丕对群臣说:“如今我效仿舜禹禅让之事,你们可知其深意?”
群臣纷纷高呼万岁,以示效忠。
后来的人们站在受禅台上,望着这片曾经风云变幻的土地,不禁感慨万千,有诗云:
“两汉江山经营难,一朝失却心不甘。黄初欲效唐虞事,司马将来亦相仿。”
百官提议曹丕举行谢天地的仪式,以祈求国家昌盛。
然而,就在曹丕下跪行礼之际,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几乎遮蔽了视线。
台上的烛火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怪风吹灭,曹丕惊恐地摔倒在台上。
百官急忙上前搀扶,过了许久,曹丕才苏醒过来。
侍臣们将他送回宫中休养,数日后,曹丕的病情才稍有好转,能够再次上朝接受群臣的朝贺。
为了奖赏群臣的辅佐之功,曹丕对百官进行了封赏,华歆被封为司徒,王朗被封为司空。
然而,曹丕仍觉许昌宫室多妖邪之气,于是决定迁都洛阳,并在那里大兴土木,建造新的宫殿。
早已有人抵达成都,传递消息称曹丕自封为大魏皇帝,并在洛阳建造了宫殿;同时有传言指出,汉帝已经遇害。
得知此事的汉中王悲痛欲绝,终日哭泣。
他命令所有官员服丧,遥望北方举行祭祀,追尊谥号为“孝愍皇帝”。
刘备因此深感忧虑,终至疾病缠身,无法处理政事,将政务全权委托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与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商讨后,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提议推举汉中王为帝。
谯周说:“近日有吉祥之风和庆贺之云出现,成都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高,直冲云霄,且帝王之星出现在毕、胃、昴等星宿之间,
光芒四射如同明月。这正是汉中王应当即位为帝的征兆,以继续汉朝的统治,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于是,诸葛亮与许靖率领各级官员上呈奏章,请求汉中王即皇帝位。
汉中王看过奏章后,震惊地说:“你们这是想让孤成为不忠不义之人吗?”
诸葛亮回奏道:“并非如此。曹丕篡夺汉位自立为帝,而大王您是汉室的正统后裔,理应继承大统,延续汉室的祭祀。”
汉中王听后脸色大变,愤怒地说:“孤岂能行逆贼之所为!”
说完拂袖而起,退入后宫。众官员纷纷散去。
三天后,诸葛亮再次带领众官员入朝,请求汉中王出面,众人都跪拜在他面前。
许靖上奏说:“如今汉天子已被曹丕所害,大王若不即帝位,发兵讨伐逆贼,便不能算作忠义之举。现在天下人都希望大王能够成为君主,为孝愍皇帝报仇雪恨,如果不听从我们的意见,就会失去民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