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节点连成一片,最中心的那个正是舱门密封结构,周围牵扯出电源、通信、控制三条主线。
他把图发进群聊:“看清楚了?改一个参数,动全身。别再跟我说哪个不重要。”
没人再反驳了。
他宣布成立“可靠性专项小组”,自己带头,要求每天发布整改进度。
所有关键修改必须双人复核,三方确认才能归档。
命令下达后,他一条条分配任务。
电源系统优先更换继电器并重测。
控制组重写缓冲算法,加入热变形补偿。
材料组加紧验证新型复合材料抗疲劳性能。
日本团队重新设计密封结构,明天中午前提交新方案。
他安排妥帖后,长长的呼出一口气,去阳台抽了一根烟。
回来时,发现主控台右下角跳出提示:AI评审初版运行完成,潜在接口冲突有7处,建议复查。
他点开第一条,是环控系统与电源模块之间的接地策略不一致,可能导致信号干扰。
他修长的手指,快速的在键盘上敲击,把这条也加进整改清单。
优先级上调至S级。
他调出登月舱三维剖面图,从外层隔热板开始,一点点检查内部连接节点。
线缆走向、固定卡扣、散热通道……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突然,他的目光停在其中一个支架上。
这是用来固定通信天线的主承力件。
设计图上看没问题,但结合刚才的震动模拟数据,这个地方在高频振动下可能会产生微裂纹。
他放大结构图,输入疲劳寿命计算公式。
结果还没出,邮箱又响了。还是那个匿名地址。
正文只有一句话:你盯得这么细,是不是怕自己也会犯错?
吴凡眼眸一顿,并没回邮件。
他把支架模型拖进仿真平台,设置十万次循环载荷测试。
屏幕开始跑数据。
进度条走到37%的时候,裂缝果真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