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大明:我在明朝当县令 > 第159章 弘觉寺今日是在劫难逃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9章 弘觉寺今日是在劫难逃了

他们知道,弘觉寺今日是在劫难逃了。

江宁县作为应天府的附郭县,县衙也是在应天府府城内。

所以想要去江宁县县衙的话,是要先进入应天城的。

应天府作为江南第一大城,不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而且城区面积也很大。

现在虽然快到关城门的时候了,但是依然有不少人进进出出。

不过应天府好的是不像别的地方那样,进城需要缴纳一笔进城费用。

而且城门众多,外城足足有18道城门。

而且没道城门的功能不一样,比如说货物运输需要走水门等等。

所以在进出城门的时候就不会太拥挤。

了凡和尚下了牛首山之后,骑上了一匹骡子,就往二十来里外的应天府城狂奔而来。

他知道今日若是想让弘觉寺消灾免祸,那就必须敢在关城门之前把江宁县的县尊请出应天府,一起去弘觉寺。

如果等到明天的话。

那么弘觉寺的千年底蕴,估计都被那个活阎王给搜刮一空了。

今日无事,勾栏听曲。

秦淮河南岸一家勾栏二楼,江宁县县尊邓铎一边用手拍打着大腿,附和着戏台上花旦咿咿呀呀的唱腔节奏,一边喝着一个小娘子用皮杯儿渡过来的美酒。

好不快哉。

自古以来,但凡去烟花柳巷之地都是为了寻欢取乐的。

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做那种事儿就太缺乏情调了。

也就只有粗鄙的武夫才会那般猴急。

至于文人骚客,人家可是有诸多玩法,每一种玩法都很有情调呢。

邓译虽然是勋贵之后,乃是已故卫国公,追封宁河王邓愈庶子,勉强算是武将世家,但是他早就弃武从文了,在国子监读了四年的书之后,通过了科举考试,然后一举中了进士功名,就被吏部铨选之后,分配来江宁县担任县令一职。

至今已有四年有余了。

什么!?

邓译不是国子监监生吗?!

怎么还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呢?!

其实国子监监生做官一共有四种途径,参加科举考试只是其中之一。

而且国子监监生并不像其他科举考生那样,需要从县试、府试、乡试,一级一级的往上考。

如果是普通的科举考生的话,是要先通过童子试,也就是县试,获得童生资格,然后再参加府试,考中之后获得秀才功名,然后再参加乡试,获得举人功名,这样才能来到应天府参加会试和殿试,通过会试和殿试,才能称之为进士,获得当官的资格(举人也可以当官,但是举人一般只能担任教谕、县丞之类的佐贰官。)

所以国子监监生参加科举考试的话,就相当于有了举人功名,身份地位都要比普通科举考生要高得多。

而且在明初的时候,大部分官员都是来自国子监监生。

一直到几十上百年之后,国子监逐渐沦为权贵子弟刷经验值的最好去处,国子监丧失了开国之初的公平性之后,国子监监生才越来越水。

现在的国子监监生,大部分可都是青年才俊,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呢。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设立国子监呢?!

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是经过元朝近百年的统治,华夏百姓大都愚昧不堪。

甚至在北方大地,沦为异族统治接近600余年(从五代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开始)。

华夏大地甚至出现了文化断层的现象。

如果直接开启科举考试制度的话,就算是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也都是一些无用之辈。

所以朱元璋在至正25年,那时候距离大明王朝的建立还有3年之久,就建立了第一所国子监。

当然了。

当时还不叫国子监”,而是应天府学。

目的就是通过国家掌控教育的手段,培养可用之才。

到了洪武元年,大明国子监正式建立。

国子监是大明的最高学府,也是朝廷培养文官、直接向国家输送人才的学校。

只要能考入国子监,几乎都可以踏上仕途,实现做官的愿望。

所以当时考国子监可比直接参加科举考试吃香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