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我在古代fire成功 > 第176章 好人难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关敏知道,这方子其实不是她买的,大景朝除了他们坐在这里的几个人,没人知道,只要李家人自己注意些,这方子不会泄出去。

可有些话,没法儿说!关敏虽然不眼红李先生家赚钱,但若是任由他们家一年赚几百两,那是绝对不行的!迟早有人会闻到味儿过来,李先生一家子,无权无势,就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还真护不住一年能赚几百两银子的方子,若是有心之人到时候追究起这方子的来源,扯到四合院头上,那更是说不清楚的事了。

关敏很快便有了计较,说道,“我们不是药农,也没想过做这方面的生意。你们家应该知道,我和大姐是知道二姐的日子不好过之后,想着你们家是制药卖药的,这才特意托了人,卖到这张制药的方子。

这方子我之前也跟你们说过,的确是我们从码头上的南边人那里买来的,我们也花了不少银子。但你们今天不说,我倒是不知道这方子能赚这么多钱,确实比我和大姐想的多了一些。

李先生想得不错,我是外行,我并不知道巴豆去了毒性之后,用途这么广,销量能这么大。

这方子如此赚钱,想必不是发明这方子的人愿意往外卖的,可能是被偷学之人拿出来偷卖的。所以我也和李先生想得不差不多,这方子既然被卖了,肯定不止只卖给我们,这人应该偷卖了许多份了,卖得太贵了卖不出去几份,而且很费力,所以定是这人想着便宜些多卖几个人,没想到倒是被我们捡到宝了。”

李先生纠正了关敏的说法,“倒不是巴豆膏用量特别大,其实说起来,就算有巴豆膏,但巴豆按照原本的制法也有用处,所以巴豆膏用量跟别的药比起来不算什么。只是我们镇远府都没有人会制这巴豆膏,现在只有我们一家制,所以暂时价格算高的。

我们家以前制黄精卖,后来这方子被传开,但房子没传开之前,其实县里几家大的生药铺子,这味药都是自己在制,虽然懂得炮制之法的药农不多,但医馆药铺都还是知道的。

我想不明白,巴豆膏这样的好东西,为什么之前我都没听说过,按道理说,就算不知道这膏怎么制出来的,但我们这边应该也有大的生药铺会进回来卖,我想来想去,这方子怕是发明出来也不算太久,不然的话,巴豆膏的名气早传出去了。

我想着,卖给你方子那人,肯定不止卖了你一个人,所以这膏怕是后面价格会降下去,那便赚不到这许多钱了,等过阵子过完年,雪花了,路通了,我们家还想继续买巴豆回来制膏,但这事儿,我们还是想着得先跟你们说一声才行,毕竟是你们花钱买的方子。”

关敏点点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方子既然说了送给二姐,我自然也不会食言,赚多赚少我之前料不到,趁着现在能多赚些,你们便赚吧。

这也是二姐和你们李家的运气,按照之前我们说好的,只要你们不把方子泄露出去就行。”

李先生和李大川夫妻得了关敏的准话儿,再三感谢了四合院,心满意足离开。过年的时候,关巧夫妻俩特意来拜了年,还给四合院送了不少的年礼,看着李家送来的礼物,关敏只能在心里说声抱歉了。

关敏与关云商量着,根据李先生介绍的情况,之前黄精的炮制方法,虽然大的医馆和生药铺都有人懂炮制之法,但他们家自己会制依然每年能赚一些银子。她们现在还是把这制巴豆膏的方子再卖几份出去才行,这方子散出去,一开始是帮李先生家吸引火力,后面是为了压低市场价格,价格打下去了,便没人会盯着拿着方子的这些人了。所以无论如何,必须把这巴豆膏的价格打下来才行,李家可以继续赚,但不能赚那么多。

关云也发愁,“那我们要把这方子卖几份出去才行?”

关敏道,“先去府城,再去临近的几个县城,最后去清泉县城,找大医馆和大药铺,先卖个五六家再说吧,等过几个月再看看,要看到李家人恢复上山采药才行,那就说明巴豆膏赚头不大了。

我们一张方子就卖一百两银子吧,这个价现在看着很低,但我们多散几张出去,也就只值这么多了。大的医馆药铺管理有他们自己一套管人的法子,管得住人,不会让伙计随便得了方子往外泄,他们又能大量制药膏来卖,价格自然会下来,这方子卖给他们最合适。

我估摸着到后面这方子还是能赚钱,只是买了巴豆回来熬成膏赚头不那么大了,只能自己采摘了炮制还能赚些钱,这样才比较合适。”

关云赞同,其实她现在也意识到,对最普通的农户来说什么才叫好日子,那便是小富即安!放到黄泥凹这地方来说,隔壁关家如今的日子就过得不错,有房住,有地耕,有牛使。除了能吃饱穿暖,一年还能攒下几两银,关老头和高氏在村里都十分有面子,关家这日子过得既安逸又有盼头,其实这种状态远比暴富或者大起大落来得好,踏实!

“现在已经有人会制这巴豆膏,想必这些生药铺和医馆也都知道了,这时候我们去卖炮制的方子,就简单了,这事儿我来办。”

通过这件事,关敏也长了些教训,看来以后有些事需要谨慎再谨慎,比如这巴豆膏,一张方子的事儿,她真没想到利润比她想的超出这么多,李先生分析得也很对,巴豆膏去除了巴豆毒性,是一种全新的制法,巴豆膏与巴豆其实已经不是一味药了,这么好的东西,即使镇远府没人会制,但起码大家会听说,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突然就有一个村子里的药农会制了,这太突兀了。

一味药材还好,一户药农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制法不奇怪,但如果几十种几百种新的制药方法突然在一本书里出现,这是很危险的事,一定不能让人发现谁是源头才行。

哎,好人也难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