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大娱乐家 > 第2310章 逛街购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得到了爷爷的回答,小姑娘这才跑过来接着招待李景元等人:“爷爷说了,你们可以拍摄。对了,你们想要看什么?我家可是大理城最有名的老店了,肯定会有你们喜欢的……。”

“我们想去老爷子那里看一下,行么?”把跟小姑娘对话的内容翻译给了李秀根和罗英石,征求了他们的意见,李景元这才给了小姑娘一个回答。

“行啊。”小姑娘倒是干脆:“反正总是会有游客过来围观,爷爷也没拒绝过他们。”

跟着小姑娘,一行人来到了工作台边上,围观起了老银匠制作银器的过程。

这种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极有人文气息,就算是放在专门的纪录片中也没问题,而对于综艺节目来说,就更是不容错过的片段了。于是,为了把这个过程拍摄下来,罗英石就招呼了一名摄像师占了个角度最好的位置,反倒是把李景元和李秀根挤到了有些不便的角落里。

老银匠手中正在制作的作品是一个银质的小碗。单论难度,肯定比不上器型更复杂的酒壶或者大罐,更比不上那些精美的银饰,但是,就是因为简单,这份手工活反倒是显出了老银匠的余裕满满。

就连在银质小碗上敲击的动作,都显得那么轻柔和飘逸,看着老银匠干活,就像是在看一位饱读诗书的大儒在纸上泼墨挥毫一般,一切都是那么的流畅写意潇洒。

倒扣着小碗,在碗底上雕好了一朵小花,然后,老银匠又拿起了略显旧意的羊皮,开始对小碗进行抛光。与之前的飘逸不同,此时,他的胳膊来回摆动着,又充满了让人沉迷的节奏感。

也就是十几分钟左右吧,一个银光锃亮的小碗就在老银匠的巧手下诞生了。虽然没能从头开始,但却一直看到了结尾,目睹了小碗诞生的过程之后,一帮人就对老银匠越发的尊敬和佩服了。

光是看在这份手艺的份上,都应该掏点钱出来买点儿东西回去。打定了主意,李景元和李秀根就在小姑娘的带领下,在小小的店铺里面转悠开了。

“这个是酒壶么?真漂亮啊~。”李秀根看中了一个物件。这东西差不多有个二十厘米高,细细长长的脖颈,曲线优美的持柄,稳重却又不呆板的肚腹,虽然并没有繁复的花式,但却在简单中透出了一股别致的韵味。

“恩~,这是酒壶,也可以当做油壶用。”小姑娘介绍起来:“要是舍不得用的话,当做一个摆件也是不错的。你看这里,底座这里雕了两只蝴蝶……。”

提问的人明明是李秀根,但是,因为他的问题通过了李景元的翻译,结果,人家小姑娘就不自觉的把李景元当成了主角,一直在向他解说。看着这个状况,李秀根多少有点儿小郁闷。

“这是什么,酒杯么?”为了争取小姑娘的注意力,李秀根又拿起了放在酒壶边上的一个小杯子。

“哥,这是喝白酒的杯子。”不用小姑娘开口,李景元直接对李秀根解释起来:“你不是在我家里喝过中国产的白酒么?当时就是用的这么大的小瓷杯,你忘了么?”

“哦,对对对,这叫什么杯子来着,五……五啥来着?”

“五钱杯。”李景元笑着说道:“一杯的量是五钱,也就是一两的一半。”

“一两是多少?一斤的十分之一么?”李秀根又多问了一句。

“呵呵,这里面的话就长了。”看到李秀根满脸都是想要知道答案的表情,李景元只好长话短说:“在现代,一两确实是一斤的十分之一,而一斤,等于一公斤的一半,也就是五百克。算起来,一两就是五十克。但是,在中国的古时候,一斤可不是十两,而是等于十六两,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古时候一两的一半,也就是说,是一斤的三十二分之一,一公斤的六十四分之一。”

“十六两等于一斤么?”听着听着,李秀根果然有点儿迷糊了。

“恩。”为了让李秀根理解起来更容易一点,李景元又拿了一个成语作为例子:“听说过半斤八两这个成语么?这个成语里的半斤,就是古时候的半斤,按照十六两一斤的比例兑换,半斤刚好就是八两。所以说,半斤八两说的不是两者差不多,而是指两者的水平完全一样,没有高低之差。”

“原来是这样啊~。”有了例子,果然容易理解多了。李秀根点了点头:“我上次还跟人争,非说自己是八两,比他多三两呢。搞半天,原来是这么回事……。”

“呵呵,哥,不知道半斤是八两的可不是只有你一个,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你也用不着不好意思。”差一点就说出了‘现在中国都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突然反应过来这句话似乎容易给自己招黑,李景元这才赶紧改口把话咽了回去。

再说下去,还有可能说漏了。于是,李景元就赶紧换了个话题:“怎么样?哥,这套酒具看上了么?要不要带回去。我觉得吧,要是回去的时候再带上几瓶中国的白酒,配上这一套酒具,一起送给你的老丈人,应该还是挺不错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