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句话,据后世传闻,险些让武文方皇位不保。
当时,一众文武百官联通皇亲国戚联名上书“仲裁部”,欲罢黜武文方皇位,只有仲裁部“六朝元老”才有如此权力,共列出数十大“罪状”,尤为严重的是两点。
一是推崇“异教”,即是佛、道两教。
武帝王朝自开国以来便大兴武风,在各地建立武馆、武场、武门等,虽不遏刻意制道门在此开宗立派,但在教化体制耳濡目染下,“武道至上”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其他教类均视之为异教。被后世称作“仁恩帝”的武文方这一举措的确是沾了点边。
奏折中有一句话相当诛心——为天下大不为而为之。
另一点是当时天逢大旱,近十年未降雨,似是上天震怒,降下灾厄,武者本就不擅“呼风唤雨”这等自然之道,再加上皇极大地地域辽阔,即便是略微精通自然之道的武者也无法进行大规模降雨,以人力降雨,只是杯水车薪。遂武帝王朝每年都得从国库中拿出巨额资金,大修水利,并在同时拨款救济民生,国库自是入不敷出。
眼下正值用“钱”之际,此举似是不合适,但实则不然。武帝王朝自建国以来,历经十几万载,底蕴何其惊人,聘请佛、道诸门超度亡魂,花不了多少,只是九牛一毛。
最重要的还是前者——天怒。
奏折中另一句诛心话遂由此而生——帝自继位以来,天灾不断,不得上苍福泽,遂降罚以作昭示,非真命天子,罢黜帝位乃顺天而行,否则江山社稷危矣。
当时,武文方尚且年轻,不到而立之年,自继位以来仅才十余载,地位还未稳固。在十多年前,满朝文武百官鲜有人知道当年太上皇为何将帝位交予在诸多优秀皇子中显得平凡无奇、并且年岁不到弱冠的武文方。
事实证明,被世人称作“名杨帝”的太上皇是慧眼如炬。
武文方继位之初,正值太平盛世年间,天下繁荣鼎盛,人人欣欣向荣。在此等局势下,唯有先稳固江山,再而循序渐进发展,想在短期内让国力更进一步,不是困难,而是不现实。遂武文方在这两年间,业绩平平,中规中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