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洛邑南郊已成一片巨大工地,上万民夫在寒风中劳作,将各地运来的巨石木材垒成高台,楚国理政殿大臣、周王室的太宰端木赐亲自坐镇督工,日夜不休。
这些民夫都是从周王畿内招募而来。
秋收刚过,现在正处于农闲之际,端木赐有偿招募民夫搭建封禅台,所以就有大量民夫应征而来,至于这封禅台是干嘛的,这些民夫刚开始确实不知道,但这些人后来也都知晓这封禅台就是不久之后周天子将天命禅让给楚王熊章的地方。
周王畿的百姓虽然已经接受了楚国的实际统治,但当他们知道天子要禅位于楚国的时候,有不少人都百感交集,他们虽然有心拒绝帮助楚国建造封禅台,但看着每日现结的钱粮,这些民夫们都不约而同的卖力干了起来。
这日清晨,一队车马突然驶近。
来人正是楚国教育部尚书颜回,他望着已初见雏形的封禅台,十分满意。
“端木大人”,颜回对着出来相迎的端木赐,笑着行了一礼。
“颜子”,端木赐也对着颜回拱手回礼。
端木赐与颜回都是孔子的弟子,只是端木赐作为楚国七卿之一,地位和权势都是极高,颜回在公共场合也只能以下官之礼相待,但在私下,端木赐却是很敬重颜回这个同门大师兄。
“端木大人辛苦了”,颜回仰望着巍峨台基不由赞叹道:“这封禅台的规制应该还要超出了当初武王搭建的封禅台吧”。
“武王那座封禅台不过是分封功臣之用,我们楚国这座封禅台确是用来转移天命的,自然更应该磅礴大气一些”,端木赐理所应当的说道。
颜回闻言也是笑而不语,以前他是周礼的践行者,但现在,他将是楚礼的制定者。
就在端木赐与颜回交谈之际,一名监工和一位年轻的匠人朝着端木赐他们疾步而来。
“出什么事情了”,端木赐见状沉声问道。
“大人!东面工地有情况!”,那名监工也顾不上行礼,喘吁吁地回道:“那边好像是挖到奇怪的东西了!”
端木赐闻言心中一紧,目光立刻看向了一旁的颜回,而此时颜回也在看向端木赐,两人目光之中都有诧异之色。
“速速带我们前往现场”,端木赐对那监工说道。
那监工闻言,立刻在前面带路。
“大王有丰功伟绩在身,如今天子又三次禅位于大王,你又何必在这里做文章呢?”,在那监工身后不远处,颜回先是警惕了看了一眼四周,然后低声对端木赐说道。
端木赐闻言,神情不禁一怔,连忙问道:“这不是你安排的?”。
听到端木赐如此郑重的询问自己,颜回立刻一脸肃然的回答道:“不是,我绝对不会行画蛇添足之事”。
端木赐深深的看了颜回一眼,他深知颜回的为人,就是有着自己的坚持,要不然这理政殿大臣绝对有他的一席之地。
“此地除了你我可以动手脚之外,绝对不可能还有其他人能够插手,黑衣卫可不是摆设”,端木赐一脸郑重的说道。
做事的民夫在进出工地的时候都会被搜身,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会不会是大王?”,颜回问道。
“本官乃是楚国七卿之一,大王的心腹之一,若大王有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本官执行,所以绝对不可能是大王,而且大王乃是生而神圣,完全没有必要做这点事情”,端木赐低声解释道。
“先去看看吧”,颜回说道。
于是两人同时加快了脚步。
当他们到达现场的时候,正好看到本该做事的民夫们此刻却围成一圈,窃窃私语。
他们见端木赐到来,纷纷让开道路。
端木赐走到众人围观的坑道,但见坑中露出一角青黑色石板,上面似乎刻有纹路。
“小心挖掘!不可用铁器或其他利器!”端木赐见状急忙下令道。
一旁的颜回看着露出来的那一角,眼中的震惊之色一闪而过:“莫非真的有天降祥瑞?”。
民夫们听到端木赐的话,立刻改用木铲和双手,小心翼翼地清理周边泥土,随着泥土逐渐剥落,石板的真容渐渐显现——这是一块三尺见方的黑色玄武岩板,表面光滑如镜,上面布满由白色玉粒组成的奇异图案。
“这是...”端木赐俯身细看,当他的目光落在那些排列奇特的玉粒上时,突然僵住了。
图案由四十五个白玉圆粒组成,排列成九宫格状,无论横竖斜向相加,皆是十五。玉粒镶嵌在石板中,浑然天成,不似人工雕琢。
颜回此刻也是用颤抖的双手触摸着石碑,眼中泛着兴奋的眸光。
围观人群中,一个白发老翁突然惊呼:“洛书!这是河出图、洛出书的洛书啊!”
顿时,人群哗然,河图和洛书之名,诸夏之人都是听说过,只是未曾亲眼见过。
此刻,听说有洛书出世,现场的民夫们纷纷跪拜,口称祥瑞。
端木赐心跳加速,而后让民夫们退后远离石碑,而后又对左右下令,迅速调遣甲士过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